第8版:吴楚风韵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聚焦六大着力点 抓好贯彻落实
势头强劲 生机盎然
第三届江苏省文华美术奖获奖作品




 中国文化报 >  2017-11-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势头强劲 生机盎然
——第三届江苏文华奖评选活动感言

    姜志涛

    金秋时节,江苏省举办了“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活动,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活动也同时进行。演出、展览红红火火,群众参与热情高涨。有20台近两年新创作的优秀剧目参评,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时代气息浓厚,主旋律响亮;戏曲现代戏十分活跃,且区县级剧团表现抢眼。笔者有幸观摩了所有参评剧目的精彩演出,切实感受到戏剧大省江苏剧目精彩纷呈、舞台艺术繁荣。

    现代戏创作喜获丰收

    观摩江苏展演月的演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十分活跃,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20台剧目中有两台音乐会,两台杂技剧,一台话剧,一台舞剧,其余14台是戏曲,现代戏就有11台,比例之高,令人惊讶。江苏的戏剧舞台充满着生机盎然的时代气息,活跃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吟唱着高亢嘹亮的主旋律,彰显着鲜活浓郁的地域特色。

    江苏现代戏创作响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戏剧艺术家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生活,用如火的激情将可敬可爱的英雄人物艺术化地树立在舞台上,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江苏现代戏创作以真实感人的内容,血肉丰满的人物,鲜活生动的细节,艺术质量的优异,改变了观众对主旋律、正能量作品的认识。例如:京剧《向农》是根据获得文华大奖的话剧《枫树林》改编的,改编成京剧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强化京剧本体意识、突出戏曲特点的再创造,编导在保留剧本原有成就的基础上更强化了情感的冲击力,有情、动情、演情、唱情是这台戏的突出特点。如向农与弟弟饮酒那场一生一净的对手戏,道白节奏铿锵,演唱旋律激昂,完全是依照经典传统戏的方式,用唱、念演绎故事、推进矛盾。导演陈霖苍的二度创作值得称赞,他用写意的手法营造出诗化的情境。导演睿智的创造,得益于他深厚的戏曲美学修养。京剧表演艺术家杜镇杰饰演向农,他的演唱韵味醇厚,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高歌咏叹,都让观众听得如醉如痴,感受到京剧声腔的无穷魅力。

    艺术家用心血和汗水创作出的新作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温润心灵,能启迪心智,自然受到观众的喜爱。在本届展演月的剧目中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菜籽花开》、锡剧《玉兰花开》、舞剧《小萝卜头》、柳琴戏《古城拉魂》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基层剧团尽展风采

    这次参评剧目的另一特点是,区县级剧团表现抢眼。20台参评文华奖的剧目,有5台来自区县级基层剧团。以往层级越高的汇演、比赛,基层剧团参与的比例就越少,这也符合规律,但此次参评的区县级剧团,表现优异,令人刮目相看,如果不看说明书,几乎看不出是县剧团在演出。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涟水县淮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留守村长留守鹅》,该剧讲述村官与留守妇女的故事。这是一台轻喜剧,演出时剧场里笑声、掌声此起彼伏,观众、专家一致称好。涟水县淮剧团常年在基层演出,演职人员熟悉农村生活,塑造的人物生动鲜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员表演轻松自然,诙谐幽默,苏北方言,农村俚语,让人忍俊不禁。更值得称道的是《留守村长留守鹅》的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全部来自本省和本团。他们不邀请大腕外援,不迷信外来和尚,搞出来的东西更有地方特色,更具乡土气息,县级剧团有这样高水平的舞台呈现,出乎意料,可喜可贺。

    基层剧团是普及戏剧艺术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让基层剧团活跃起来成为繁荣戏剧事业的关键。在本届“展演月”中,我们强烈感受到江苏基层剧团充满生机和活力,艺术水平有明显提升。习总书记要求我们的文艺作品“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江苏基层剧团的活跃、繁荣,已呈“铺天盖地”之势。

    激励措施促进繁荣

    近年来,江苏省戏剧事业的繁荣与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密不可分,他们规划了长远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缜密的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戏剧事业的繁荣。因此,江苏舞台佳作迭出,江苏基层剧团生机勃勃。2016、2017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展演,连续两年的开幕大戏都来自江苏。江苏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省级的艺术基金,资助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

    美中不足的是与实力雄厚的剧作家队伍相比,江苏年轻的、成绩突出的导演不多,这次参演的20台剧目绝大多数导演都是外请,只有三位是本省的导演。请外援当然可以,但事实证明,还是本地区、本剧种、本团培养的导演对本地生活更熟悉,对本剧种个性更了解,对本团演员更知情。今后江苏各院团应下大力补足短板,突破瓶颈,培养出更多优秀、年轻的编导人才。

    (作者系原《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编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