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植根传统文化 创造美好未来




 中国文化报 >  2017-11-23
放大 缩小 默认
植根传统文化 创造美好未来
——北京天桥演艺区艺术院团发展纪实

    “天桥魂”系列展览

    “天桥魂”纪念建团华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北京风雷京剧团原创剧目《缂丝箭衣》剧照

    北京杂技团非遗节目《抖空竹的小妞妞》

    北京皮影剧团在炭儿胡同小学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

    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右)2014年在加拿大表演

    欧昕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每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者的重大历史使命。

    文脉与国脉总相连,“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的城市建设时提出的要求。天桥作为北京民间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位于天桥演艺区的北京风雷京剧团与北京杂技团、北京皮影剧团,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团体,其成长与发展,体现了新中国民族艺术走过的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新的文化篇章已经开启,传统文化院团将植根传统文化沃土,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辉煌未来。

    百年天桥文化滋养

    催生艺术创作活力

    天桥起源于元代,繁盛于清代,历代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说,清朝末年至1949年前后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书、杂技、武术等民间艺人有五六百人,著名的“天桥八大怪”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后,还诞生了侯宝林、新凤霞、关学曾等一批艺术名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今,天桥演艺区已初具规模,不仅拥有中央芭蕾舞团等国内一流的演出团体,也聚集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等十余家文艺演出场所。位于天桥区域的北京风雷京剧团、北京杂技团和北京皮影剧团,均是在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和演艺底蕴的地方成长起来的本土院团。

    为纪念北京风雷京剧团建团80周年、北京杂技团建团60周年、北京皮影剧团建团60周年,天桥盛世集团于今年10月31日至11月17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了“天桥魂”纪念建团华诞系列活动。活动期间,3个文化院团分别开展了文化表演、展览体验、主题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北京风雷京剧团创排的“梨园三部曲”第二部《缂丝箭衣》在天桥艺术中心首演当天,1200张票仅一个小时就在网络上销售一空,传统京剧《九江口》的上演,也吸引了大批老戏迷;北京风雷京剧团八秩华诞研讨会邀请京剧、传媒等各界友人参加;北京杂技团举办的行业论坛及庆祝晚会,吸引了很多业界同行和杂技爱好者;北京皮影剧团的非遗展示、活态表演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激发了市民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

    政府全力支持

    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北京市委、市政府,西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发展,在剧目创排、宣传、奖励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得很多传统剧目得以复排,并催生了北京风雷京剧团“梨园三部曲”这样的创新剧目。

    三个院团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的重点项目,并成功申请了市级、区级文创资金以及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北京风雷京剧团出品的《网子》以新颖的形式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市场好评,《缂丝箭衣》于今年11月1日、2日在天桥艺术中心完成首演,也是场场爆满,得到业界一致好评。北京皮影剧团正在创排的多媒体剧《天桥映像》,突破传统皮影戏的灯光、布景、表演方式,产生更富有新意和现代审美情趣的视听效果。北京杂技团的“空竹”“爬杆”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也得到了专项资金支持。本次“天桥魂”纪念建团华诞系列活动,更是得到了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平台助力

    激发传统院团生机

    天桥,承古都风貌,展今朝风采。天桥盛世集团作为区属文化企业,是西城区文化整合的平台,肩负着北京天桥演艺区建设、运营与发展的任务,业务涵盖五大板块,分别包括:演艺区规划、配套设施建设与运营、老城改造更新;文化及商业资产的空间经营;演艺内容制作、演出场所运营、剧院团运营;影院院线经营、影视作品制作;文创产品开发、文化艺术培训、品牌市集活动、文创园区策划与运营、大型文化艺术节庆的组织运营。天桥盛世集团拥有厂甸庙会、湖广会馆、大观楼影城、北京杂技团、北京风雷京剧团、北京皮影剧团等传统文化品牌,同时拥有全新的综合演艺空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都电影院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品牌。未来将专注于文化资产整合运营、文化产业投资服务、文化空间建设运营和文化品牌打造传播,实现集团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区域性文化资源运营专家,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

    本着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天桥百年文脉的基础上,天桥盛世集团大力推动起步区项目建设,推进其所属传统院团发展,不断推出优秀原创文化产品。天桥盛世集团高度重视三个院团的艺术内容创作,着力激发三个院团的创作活力,针对院团市场化运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取长补短,在人才培养、创作指导、宣传推广、专项资金申请等专业领域给予多方面支持。同时每年拨付大量经费用于加强院团自身建设,使得一代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能够不忘初心、不畏困难、不断坚守。

    榜样人物领军

    用匠心打造文化精品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坚守奋进的领军人物,三个老牌院团能有今天的荣耀,同样也离不开榜样的力量。

    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就是这样一位领军人物。松岩2001年出任团长时,正是传统戏剧行业处于低谷的时期。他不畏艰难,16年来,发扬“拼命三郎”精神,开拓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他跨界营销,打造京味儿话剧,创造了年均演出500余场次的纪录,并到20余个国家访问和演出。他曾获得2010年北京市劳动模范、“2016北京榜样”等荣誉。敬业、创新是以松岩为代表的风雷京剧人的精神。

    北京西派路家德顺皮影第五代传人路宝刚是北京皮影剧团团长。2008年,北京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皮影剧团成为传承保护单位。在路宝刚的带领下,剧团编导新戏,尝试用不同表现手法来排演传统皮影戏,恢复排练了《樊梨花》等许多传统唱腔的北京皮影戏,保存了北京皮影戏的部分唱腔、曲牌。皮影戏植根于民间,它的发展兴盛离不开像路宝刚一样的皮影人的匠心与坚守。

    北京杂技团植根天桥文化,传承百年的“爬杆”“柔术”“花盘”“空竹”等优秀节目已成为西城区非遗项目。60年来,北京杂技团一直活跃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经常担负重要的出国访问和国内演出任务。北京杂技团团长王晓颖虽然年轻,出任团长时间也不长,但对传统艺术十分热爱,拥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带领院团骨干积极探索市场发展新思路,挖掘并创排出一批深受百姓欢迎的节目。北杂人坚守匠心、砥砺前行,在保护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展示着坚定的文化自信。

    创意传承经典

    传统艺术再现时代魅力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传统民族艺术需要传承创新。2015年,北京风雷京剧团融合京、话剧元素创排的“梨园三部曲”第一部《网子》在北京、天津、济南、台湾多地上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剧目以新颖的形式、精湛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内容赢得了市场一致好评,最终在2016年“北京故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成为京味文艺作品的代表。为纪念北京风雷京剧团建团80周年,今年11月1日,北京风雷京剧团出品的“梨园三部曲”之二《缂丝箭衣》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拉开首演帷幕。在《网子》的热度尚未褪去之际,《缂丝箭衣》的适时推出,又掀起一轮“京话剧”的新高潮。本次首演之前虽并未进行媒体宣传,但粉丝们早就开始关注演出信息,而首轮演出作为周年庆典活动之一只在天桥艺术中心安排两场,所以两场演出的票都被一抢而空。为满足广大群众的观演需求,《缂丝箭衣》的后续演出将陆续推出,主创者也在首轮演出后不断听取观众和业内人士的意见,力求磨砺出更精益求精的作品。

    作为“天桥魂”的开幕大戏,《缂丝箭衣》描写的是国粹艺术京剧幕后的故事。该剧通过一件从宫里传出来的带有皇家色彩的缂丝箭衣,引出旧时剧装租赁行业的一段辛酸故事。本剧导演松岩表示,剧作通过缂丝箭衣这条主线来展现人物内心的理念碰撞和情感挣扎,相比《网子》的父子情,《缂丝箭衣》将人性挖掘得更深刻,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更为复杂,让观众看到戏装租赁行业中的人世百态。

    《缂丝箭衣》通过舞台视听技术,极尽逼真地还原剧装老店和戏班后台的原始风貌。值得关注的是,舞台上还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戏班规矩和传统习俗,例如节日里请钟馗捉鬼的习俗等。

    《缂丝箭衣》写的是一件衣服,探讨的却是“规矩”两个字。主人公朱湘身上承载的是一种守规矩的家风,他把传统技艺的传承当作家风一样去重视,并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它。这种对规矩的守护是当今时代所匮乏的,“不要坏了规矩”的信念更是现代人需要去理解并继承的。

    汇聚行业力量

    坚持艺术创新融合

    “传承坚守 创新逐梦”——北京杂技团庆祝六十华诞系列活动是“天桥魂”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活动分为杂技主题晚会、杂技专场演出、北杂60周年展览、座谈会四大板块,全面展现北京杂技团发展历程及艺术成就。

    此次活动得到了全国杂技行业的关注和支持。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北京杂技家协会主席李恩杰以及西城区文化领域的领导等分别应邀参加了论坛、晚会活动。天津、河北、黑龙江等全国多地的杂技团团长等也专程赶来参加活动,共同商讨杂技艺术的创新与推广之路。在北京杂技团庆祝六十华诞主题演出上,各类杂技项目轮番上阵,展示了中国杂技艺术的新生力量和青春活力。唯美的舞台设计、精湛的技艺呈现,获得满堂喝彩。

    杂技是中华民族盛传几千年的艺术之花,以其精湛绝伦的技艺享誉世界。天桥作为中国杂技的兴盛之地,其杂技艺术以难、奇、绝、美著称于世。1957年诞生于天桥的北京杂技团,是一支秉承传统杂技精髓,依托京味文化底蕴,具有浓郁天桥气息、独特艺术风格和创新意识的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北杂人秉承“弘扬传统文化,坚持艺术创新融合”的宗旨,以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艺术为己任,致力于杂技艺术的创作与推广,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坚守中国杂技精神,在汲取民间文艺营养的同时,探索杂技表演新思路。

    坚定文化自信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三个院团为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注重将其贯穿国民教育、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任务和措施。北京风雷京剧团开办北京风雷健身艺术培训学校,进行少儿京剧艺术培训。北京皮影剧团成立北京皮影传习所,举办非遗DIY夏令营活动。北京杂技团与属地学校合作举办适合学生特点的传承活动。三个院团不但都设立了“走进幕后”剧团开放日,邀请市民走进院团,参观排练和体验群众演员,还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把优秀的节目、讲座等送到学生和市民当中,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美与价值,自愿成为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推手。

    薪火相传,匠心不灭。戏楼里的红粉水袖、白幕后的指尖江山、街巷间的杂耍把戏,这些老天桥的生活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无论是精妙绝伦的技艺,还是日久弥新的记忆,都在由一批批匠人传承和保存着,任历史更迭,仍与时俱进地谱写着新时代的新篇章。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指导下,“天桥魂”系列活动吹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号角,天桥人正向着“北京的天桥,世界的舞台”的目标大踏步前进。北京风雷京剧团、北京杂技团、北京皮影剧团的艺术家们,将继续悉心守护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中华文化的崭新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