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
点亮“瘾藏者”的“心灯”
南派武戏审美品格的全方位提升




 中国文化报 >  2017-12-0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派武戏审美品格的全方位提升
——看浙江京剧团新戏《大面》

    浙江京剧团《大面》剧照

    天  高

    十年前,浙江京剧团推出了一部戏,浙京“悲情京剧三部曲”之一的《王者·俄狄》。当时,浙京团长翁国生曾在剧名前用了一个限定词——“实验京剧”。用中国戏曲(国粹京剧)演绎古希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故事确实少有前车可鉴,是一次探索性的冒险,成功失败尚无定论。笔者虽然为此剧喝过彩,写过赞赏的文章,但也多次提醒翁国生:京剧改革需慎之又慎,锐意创新虽然很大胆,精神可嘉,但艺术是要靠自身本体的魅力去征服观众的。

    事隔五年(2012年),以翁国生为首的这批年轻人又排出了“悲情京剧三部曲”之二《飞虎将军》,这完全是从京剧武戏仓库里挖出来的宝贝,讲述牧羊娃李存孝成为“飞虎将军”后孤傲自大、骄纵狂妄,不能适应环境地位的变化,最后遭到“五马车裂”,当时最让我激动的是剧名前的限定词竟然换成了“南派京剧武戏”,说明这群小后生在京剧武戏的探索中找到了新的坐标,要继承盖派艺术,发展南派武戏,开创大型武戏的新篇章。

    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索之举得到了新老观众的一致欢迎,尽管在传承名义上曾引起过一些争议,但浙江的京剧迷都为盖派艺术、南派武戏通过新戏的创演得到传承和振兴而欣喜,尤其在农村,京剧武戏重聚人气,涌现出一大批新粉丝。《飞虎将军》开掘出了“南派京剧武戏”的演出新市场,不仅入选参演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而且在全国各地连演了近200场,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今年,筹划已久的“悲情京剧三部曲”之三的《大面》终于在杭州剧院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笔者坐在剧场里,只觉得台上发生的故事和表演样式很有吸引力,便问别人,这是那个熟悉的京剧团原班人马的演出吗?这是十年前那一批无名后辈的新戏吗?特别那位饰演兰陵王的演员仍然是翁国生吗?男扮女装以旦角身段在齐主面前翩翩起舞的真是武生演员吗?

    艺术是一种审美享受,从帷幔打开的一刻起,庄严浑厚的乐曲,大气、空灵充满意蕴的写意布景,五光十色富有情感变化的灯光,以及突出人物性格,为渲染古齐时代而精心制作的服饰、道具,令人应接不暇,真是美不胜收!

    《大面》是一出北齐兰陵王忍辱负重隐身复仇的老故事,但是编剧罗怀臻没有铺陈故事的过程,而将齐主登基后要看可人儿(兰陵王)跳舞为切入口,为一句“厌恶”引发矛盾,让皇后、齐主、可人儿(兰陵王)三者的性格和意志在观众面前直接发生冲撞,戏剧矛盾一触即发。观众立即被三个剧中人的特殊关系和情感表达的怪异所吸引,对他们的命运走向高度关注。这就是《大面》文本的开局妙笔!一个戏如何能在几分钟内抓住观众,是当代“审美”不得不探索的课题,弄得不好剧场观众便离座而去,这个戏把戏剧悬念和剧情危机一下就摆在观众面前,让人叫绝!剧本的另一“高招”是抓住大面做足文章,“面具”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道具,古代传奇故事(歌舞戏)中曾讲过“兰陵王”只要戴上大面(代面)便英武显威,吓退敌兵,罗怀臻借此探挖,充分发挥了戏曲“假定性”的作用,让大面不仅有“神之力”更有“魔之害”,一旦戴上、陷入杀戮便无法卸下,唯有亲人的鲜血才能化解其毒,这就推进了戏剧矛盾的发展,深化了全剧的内涵。笔者佩服全剧的高潮从王子复仇胜利变成了“母爱”绝唱——皇后用鲜血和生命换回兰陵王人性回归,这是京剧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的哲理内涵,这也是全剧主题升华的审美冲击!

    看《大面》的另一个兴奋点当然是演员的演和唱,翁国生扮演的兰陵王,融京剧的花旦、文生、武生、花脸四个行当的表演手法于一身,集繁重的戏曲唱做念打翻程式于一体,文武俱重,尤其他的跨行当串演是一次摆脱京剧程式化束缚的新尝试。毛懋和黄金两位年轻旦角饰演的皇后,把一个内心刚毅但又处境险恶、不得不忍辱负重的复杂女性角色演绎得张弛有度,尤其在“唾面”“缷面”两场大起大落的情感漩涡中,和翁国生扮演的兰陵王非常细腻、贴切的配合,通过激越的唱腔和表演,把内心的爱、恨、怨、怒尽情地释放出来。黑头齐主(毛毅饰)虽然稚嫩些但气质威严,唱功圆润、嗓音嘹亮,念白清楚,是难得的架子花脸人才。另外,扮演郑儿的罗戎征和扮演尉迟琳的王文俊,虽然戏份不多,但也给观众留下了较鲜明的印象。

    戏剧艺术的特殊魅力是综合审美的现场冲击力,导演是演出的总指挥,也是舞台呈现样式的掌控人和创造者,翁国生对全剧的主题开掘、人物把握、情感和节奏的色块布局,以及虚实结合、善恶对比、文武兼容和“四功五法”的有序发挥,都有极其细致明确的审美提示。我们只要回顾一下这“三部曲”限定词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走了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攀登之路: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非遗的活态保存,以及中国戏曲(京剧武戏)与世界接轨,走向国际戏剧大舞台的目标看做己任,立为长期奋斗的方向。

    翁国生是一位有着强烈改革理想的新一代戏曲导演,每次创排新剧目都会写下洋洋万言的导演艺术构思,他对舞台各部门会提出许多苛刻且新异的创作原则,这次《大面》更加清晰地留下了他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且看:舞美样式上要追求中国戏曲大写意的审美意境,要与京剧的表演艺术相融合,相协调……京剧艺术的假定性、虚拟性、象征性要得到鲜明体现,灯光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新设备,营造诗意场面和震撼的视觉效果。对服装造型、道具等则特别强调:要在立足真实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变形,突出人物个性和时代特征,强调意向性、夸张性的戏曲装饰美感,当然,他最重视的还是演员要充分发挥“四功五法”,为塑造鲜明性格的艺术形象进行努力探索。值得注意,翁国生再三强调唱腔的重要性:在唱腔设计上我们要保留和展现传统的唱腔元素,但在配器上,唱段节奏的处理上,要出新,要使之接近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唱腔设计的创作理念一定要设法使传统元素与现代方式相结合,内在本体和外在结构相融合,老声腔和新形式相嫁接。音乐是戏曲的灵魂,京剧改革触及这个根本领域时往往会出现审美碰撞和失衡,这方面经过十年摸索,浙京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盖派”武戏是盖叫天先生审美追求和艺术探索的舞台结晶。人称“江南活武松”的盖老,就因为他塑造的英雄人物充满着动态美、造型美、雕塑美和心灵美,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个眼神,每个表情,每一句唱词及绝技、武功等都是为塑造人物而精心设计的,创立了京剧武戏表演艺术的“高峰”记录。

    而今以翁国生(盖派第四代传人)为代表的南派武戏继承者们,依据着得天独厚的时代优势,非常勤奋努力承继着南派武戏。翁国生本人曾三进高等艺术学府上海戏剧学院专攻导演,得到了系统的美学理论武装。他又在学习、传承传统过程中得到高牧坤、张金龙、张善麟、周荣芝等京剧武戏名家的精心指导和教诲,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武戏根基(《大面》的武戏编排就得到了高牧坤先生的倾心点拨)。与此同时,翁国生作为导演,全方位地挖掘戏剧美学的综合性效果,提升舞台艺术的审美品格。回想他从创作第一部悲情京剧《王者·俄狄》开始,就不断地对东西方文化、现代美、传统美等各种艺术审美交融进行探索和创新,他的合作者是各门类的艺术专家,强强联合,成为了他改革探索中艺术、技术的强大依托和精神力量,这也是《大面》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已在全国巡演了20多场的京剧《大面》已经不是浙京十年前的实验京剧,也不是五年前的南派武戏复甦之作,而是一次个性色彩强烈、艺术风格鲜明,京剧程式化、写意化浓郁又和现代审美高度融合的新成果。它的血脉与根基仍然立足于本真的“盖派”艺术,它的探索细胞又承继了南派(海派)和学院派(上戏)的开放性和科学性,所以是一次成功的“嫁接”,是一部富有“杂交优势”并积淀着传统基因和底蕴的崭新舞台作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