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让市民拥有一个文化的家
蒋月泉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沪举办
专家学者共议“中国戏曲在亚洲的传播”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的色彩智慧




 中国文化报 >  2017-12-0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大剧院:
让市民拥有一个文化的家

    王立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不管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稳扎稳打培养院团、做出精品才是剧场的立身之本。新启用的陕西大剧院拥有西部地区总座位数最多、硬件设施最优、科技含量最高等硬件优势,而在管理运营方面,又将如何满足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从没有观众到一票难求

    10月28日,贾科莫·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陕西大剧院作为开幕大戏首演,指挥、导演和绝大部分主演来自国外,但这部歌剧的交响乐团、合唱团、服装舞美等,都由陕西大剧院负责。之所以自己制作剧目,其一是因为大剧院负责人曹彦要将其打造成“制作型”剧院;其二则是因为刚刚开幕的陕西大剧院和2009年开幕的西安音乐厅,其运营管理方西安曲江爱乐艺术创作有限公司是一家有国有资本注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目前两个机构均由曹彦及其团队进行市场化的运营和管理,西安音乐厅培养观众的探索为陕西大剧院打下了基础。

    陕西大剧院和西安音乐厅坚持同样的原则——不送票。《图兰朵》的两场演出,票早早就售罄了,足见西安市民对精品剧目的渴求。

    但在西安音乐厅建成前,西安的演出市场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1997年,知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到中国巡演,其中一站是西安,那场演出除了前两排坐了几个西安音乐学院的专业粉丝,台上的乐手几乎要比台下的观众还多。”曹彦说,那时候西安每年售票演出不超过50场。

    “对一个城市观众的培养,关键在于有没有大量品质优良的艺术作品涌现。比如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特别高,但他们把芭蕾做到了极致,俄罗斯人民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自觉也就随之提升了。”曹彦说。西安音乐厅经过7年运营,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以每年超过300场的演出量和70%的商业售票上座率,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全国十大音乐演出活力场馆”的艺术场馆。

    2012年、2016年,马友友又两次来西安音乐厅演出,票全部售罄,过道上也坐满了观众。

    “从前的西安,由于缺少一座国际化标准的大剧院,我们错过了《战马》,错过了《歌剧魅影》等诸多经典作品,而在陕西大剧院开业之后,那些以前在西安看不到的世界顶级演出,终于落地了。这座新建成的剧院于栖居城中之人而言,将是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家园。”西安评论人郑南说。

    不仅有《战马》《歌剧魅影》,曹彦列出的陕西大剧院的演出表,第一年演出量就超过500场。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2月,陕西大剧院开幕演出季的121场演出,近30%的节目为北上广之外城市首演,超过50%的节目为中西部地区首演。

    坚定走“制作型”剧院发展路线

    陕西大剧院将如何延续西安音乐厅探索出来的观众培养模式?首先是走“制作型”路线。

    《图兰朵》制作成本700万元,两场演出票售罄,票房300万元。为什么要赔钱自己制作剧目?曹彦回答了记者的疑问:“这是我们自己的版本,以后能复排演出,而且锻炼了队伍。”

    为了走“制作型”路线,西安音乐厅在2012年成立了驻厅的西安交响乐团,今年排演《图兰朵》,陕西大剧院又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和童声合唱团。

    和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一样,西安交响乐团也是企业制,60多名团员每年都要考核。“考核不好就淘汰,考核好就加工资,你的收益和能力成正比。”西安交响乐团总监秦智峰说,“一个乐团有一个气场,微妙的变化积累多了,就是一个大变化。”

    最让秦智峰引以为豪的是乐团能留住人。除了待遇,年轻人更注重发展,乐团不断请国际大师来交流,让年轻人能不断成长。“《图兰朵》的指挥是国际著名指挥家里科·萨卡尼,两本厚达5厘米的总谱,他全部能背下来,又特别有激情,一场下来,一身汗。当你觉得自己有一点怎么样的时候,就需要这些大师来帮你归零。”乐团黑管首席刘铮说。

    以西安交响乐团为支撑,曹彦还创办了西安国际音乐节、西安国际戏剧节以及“周末市民音乐会”“户外公演”等艺术普及公益活动,有近30万人通过公益项目第一次走进音乐厅。

    粉丝效应卓有成效,西安交响乐团第一年每场演出大约只有3万元票房,现在平均8万至10万元,好的时候近20万元,几乎场场卖空,票房的80%都来自零售。

    “一个城市如果能够吸引大量的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化人才进驻和交流,这个城市才能具备相应的艺术氛围,观众也就越来越多。”曹彦说。

    让市民拥有一个文化的家

    陕西大剧院和西安音乐厅由企业运营,区别于其他有政府补贴的艺术场馆,剧院和音乐厅上下都得靠卖门票赚取收入。

    从2013年开始,西安音乐厅不再享有年度运营补贴,成为全国年演出量超300场的艺术场馆中,唯一没有年度运营补贴的场馆,因此也连续3年经营亏损。“毫不夸张,我们是全国最穷的剧院,5年没有拿到一分钱。”曹彦说,最惨的时候,公司欠了300万元水电费,从银行贷了300万元,自己又掏了300万元。负债900万元,可还是要演下去。曹彦说:“绝大多数像我们这样二、三线城市的大剧院,除了每年少数几场演出,就是出租场馆给人开会。可你不做艺术为什么要花几亿元建剧院?”

    为了省钱,从2013年开始,西安音乐厅砍掉了所有宣传费用,做自己的新媒体。“愿意走进剧院的那一群人太重要了,每次演出结束,我们就请观众加微信群,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我们学习互联网营销,每一场演出拿出7个名额,请7名粉丝各带一个朋友来看,演出结束后我们会跟他们交流,问他们愿不愿意以后花钱买票来观看。”曹彦说,现在,西安音乐厅的微信公众号活跃指数在全国同行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国家大剧院。

    即便如此,西安音乐厅依然没有盈利。“世界上大部分剧团的资金来源是1/3政府拨款,1/3企业赞助,1/3演出票房。”曹彦说。她认为,政府补贴最好是补给老百姓,只要买票就给补贴。这样他们自然会选择喜欢的剧团和剧目,就可以推动院团节目水平的提升。

    目前,陕西文化厅推出了“文化惠民卡”,市民掏100元,政府补贴400元,让更多的西安市民走进剧场看演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