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弋
近些年,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重视,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不仅日益被人们重视,也以其实用性的疗效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尊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传承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在现代如何发展?中医文化在海外又处于怎样的境地?
中医在现代遭遇窘境
近日,因“中医是穿山甲灭绝的罪魁祸首”的声音,中医再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近年来,随着“中医”的曝光频率越来越多,引发了社会关注。
北京市源本中医研究院院长樊学鸿认为,中医目前遇到的核心问题是很多临床中医师不能提供疗效优异、质量稳定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整体而言,在诸多疾病领域无法和西方医学形成治疗层次的竞争,而沦为二线甚至最后的治疗手段,应强调在治未病上的重要性,同时不能弱化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樊学鸿总结到,古典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或翻译工作停滞不前,外国人几乎无法明白中医原理,而中国人又认为中医太玄,信任中医的人群远远小于信任西医的人群;由于理论的“不可知”,导致优秀中医的成长困难,教育周期长,极大地限制了中医队伍的壮大;由于医疗体制和患者消费习惯的限制,导致了诸如中医思维和中医诊疗行为的西医化、药费高诊费低等现象,打击了医者提供更好医疗方案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今年7月1日颁布的《中医法》,对稳定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地位、规范中医行业,助其成为现代主流医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我国中医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发展窘境,应如何振兴中医文化?
对此,樊学鸿认为,振兴中医在宏观上应做到新科普、新传承和新产业,即重新编译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战,让现代人明白中医的工作原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重新传承古典中医的思想和临床技能,同时,以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好医疗服务为核心,重新建构中医生态圈,让患者获得更好疗效,节约更多成本,让中医药企业在如何提供更好体验上进行创新,最终形成合力,将中医服务打造成高疗效、高安全、高体验的现代医疗服务。
中医文化在异乡大放光彩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除人们在“标”与“本”层面的浅显认知,主要在于西医存在物质基础,如机器,而中医是调节环境,两者对于疾病的认识论完全不同,由此,在诊断技术、治疗技术方面出现了巨大差异。
清华大学千人计划教授、美国执业中医师马剑鹏认为,西医是标准化的,而中医可以说是个性化的治疗。中医基于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系统地看待人体功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如今,中医在海外受到欢迎是因为其切实的疗效。“很多外国人,就是因为感受到中医治疗的效果而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的,甚至有些人开始亲自学习中医,最后成为执业医师。在美国,很多中医师都不是中国人。”马剑鹏说。
马剑鹏告诉记者,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能繁衍生息几千年而依然屹立在东方和中医有密切关系。古老中医走出国门,能在全世界开花结果,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中医不仅提供了一套治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其传播了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健康理念,因此中医日益被外国人关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必然会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和发展。
在中医文化承载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同时,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其实存在一些极其严峻的挑战。在中国,西医和中医的比例大致为10:1;而在国外,比如美国针灸师超过3万人,而其中白人针灸师远超华人数量,由此判断,真正可以代表中国医学的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其实极少。而在众多中医中,拔尖者寥寥无几,而妙手回春的堪称“神医”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他们可能还未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便已垂垂老矣,仅凭一己之力无力挽救更多生命,因此中医的发展存在极大挑战性和迫切性。
樊学鸿表示,当前中医在海内外的发展水平其实差距不大,都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想要将中医文化在世界范畴内发展、振兴并推向全世界,中医需要有硬功夫,首先应该让中医理论不再晦涩难懂,让绝大多数人明白中医;其次,好的疗效胜过一切语言和自我标榜;最后,重建中医治疗模式,激励更多医生负责任、看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