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超
十九大是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地方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对基层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自元初建镇安州至今,已经历了700多年风雨。在县内,除汉族外,还有壮、瑶、苗、回、侗、满等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8%。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成就了镇安古府、山歌、马骨胡、歌圩以及南路壮剧等文物古迹和非遗。与此同时,德保县地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任务艰巨。
大挖掘、大整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老百姓从原来注重物质层面的追求上升到精神追求,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德保古称镇安,清朝建镇安府。清文学家赵翼出任镇安知府,历时3年,留下众多历史遗迹和诗篇。如今,镇安古府的一些旧城墙还在。近年来,德保县大力推动镇安古府遗址的保护、修复和开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说话。
自2010年起,德保县已成功举办七届红枫文化旅游节,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全县的民俗文化。如今,该节已成为桂西地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挖掘是为了传承、保护和利用。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息息相关。德保县艺术种类繁多、作品丰富,未来将继续做大做强南路壮剧展演、红枫文化旅游节、镇安古府等平台,创新文化遗产传承载体,赋予传统民族文化更强的生命力。
大创作、大繁荣
十九大精神对地方文化的发展繁荣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因此,要乘着十九大的东风,推动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用精品鼓舞人、感召人,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今年7月,由德保县壮剧团排演的广西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代表广西进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社会反响热烈。这是继《宝葫芦》进京汇报演出近60年后,德保县壮剧团又一次进京演出。《第一书记》以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百姓脱贫攻坚为背景,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曾荣获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剧目金奖。
接下来,德保县要实施大创作计划,立足本土题材,整合内外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掀起文化大创作、大繁荣的热潮。大创作的目标是多出精品,让艺术走进基层、融入生活,成为老百姓的精神食粮。
当下,扶贫攻坚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化大有可为,可以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增加收入,让基层群众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和创造。
大培训、大建设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需要文化人才作为支撑。在民族地区,文化人才缺乏是普遍面临的问题。接下来,德保县将加强资料收集整理,加强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并以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德保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同时,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自2010年起,德保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近4000万元,建成覆盖12个乡镇的8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向社会公布《德保县本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未来几年,德保将持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