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传统文化×未来想象”2017年“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成功举办




 中国文化报 >  2017-12-20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文化×未来想象”2017年“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成功举办

    “故宫博物院—腾讯集团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启动

    与会嘉宾合影

    嘉宾对话现场

    御花园VR项目体验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致辞

    数字文化艺术展区

    “Next Idea”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区

    “国家建筑师”团队3D打印的微缩故宫三大殿

    故宫博物院数字项目展区

    观众体验VR项目

    2017年11月28日至29日,主题为“传统文化×未来想象”的“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此次论坛旨在通过学术研讨、业界交流和成果展示,整合文化与科技领域的优势资源,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展示提供具有国际性、前瞻性的理论支撑和应用途径,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得到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博物馆相关领域负责人,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机构代表,以及腾讯集团、英特尔、谷歌等公司负责人应邀出席论坛活动。作家郝景芳、吴岩等嘉宾一并参会。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出席论坛活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博士围绕“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创新保护文化遗产”主题,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推广方面做的工作。单霁翔从文化和科技交叉融合的视角,阐述了故宫博物院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监测、信息网络和管理平台搭建、数字资源管理和应用、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数字化应用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分论坛主题:新思维、新路径、新融合

    此次论坛包括三个分论坛,分别为“新思维:数字技术下的未来博物馆”“新路径:数字时代与传统文化的新生”以及“新融合:走入日常的科技与人文暨腾云峰会”。

    “新思维:数字技术下的未来博物馆”旨在探讨博物馆如何抓住数字创新带来的机遇,数字技术将会给未来的博物馆带来怎样的影响。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数字媒介项目经理穆里尔·米萨尔介绍了多媒体设备在卢浮宫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张小朋就智慧博物馆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模型展开探讨,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信息技术部总经理肯赛尼娅·普斯尼斯卡娅围绕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虚拟现实应用作了相关讲解。此外,上海博物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的从业者分别对所在团队的数字化创新项目进行了介绍。

    “新路径:数字时代与传统文化的新生”集结引领前沿研究的实验室、驱动实践创新的企业、追索文化本源的研究机构,共同勾勒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结合之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吴育华谈了对遗产监测中“文化+科技”的相关认识;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井手亚里重点介绍了高精度成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腾讯优图实验室科学家贾佳亚谈到了AI与艺术创造,表示希望让人工智能走向艺术保护。武汉大学教授黄先锋、英特尔中国区市场部吕冬等也分别作了精彩的观点分享。

    “新融合:走入日常的科技与人文暨腾云峰会”关注当科学走下神坛,与日常生活相遇,人类将迎来怎样的变革,并以人文视角审视、以科学态度追问跨界融合如何发生和持续运转。该分论坛以“科技点亮传统文化”“科技赋能教育”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科技与社区文化建设”为主题,文化、科技领域研究者同聚一堂,共话数字时代愿景。

    “故宫博物院—腾讯集团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

    论坛闭幕式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代表主办方致辞,对此次论坛研讨成果表示肯定,并十分期待文化、科技相融合的美好未来。闭幕式上,故宫博物院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成立“故宫博物院—腾讯集团联合创新实验室”,并现场揭幕。实验室将秉承人文精神,运用科技手段,以传续传统文化为己任,探索先进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领域的应用范式,开发创制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的数字技术应用实例,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永续留存探索切实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坚实技术支撑。

    “传统文化×未来想象”数字文化艺术展

    论坛期间,适逢“传统文化×未来想象”数字文化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与会者参观了数字文化艺术展的两个展区。

    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的数字所展区,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主办,联合谷歌艺术与文化实验室、“teamLab”团队、“国家建筑师”团队共同展出,分为“跨界·Mix or More”“新生·Next Idea”“开拓·New Era”三个主题展区,通过数字形式诠释古典文化与当代艺术,展现文化与科技交融成果。展区对公众免费开放,展期为11月29日至12月8日。

    故宫端门的端门数字馆展区呈现的是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第二期数字展览“发现·养心殿——数字体验展”。展览利用数字技术将专家对养心殿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触摸、走入、融合的交互展项,通过沉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头盔等多种互动体验形式呈现了传统文化与新科技元素的碰撞融合。

    创新驱动彰显文化自信

    此次国际论坛,集中了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促进跨界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满足社会大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消费需求,增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提升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水平。

    “文化+科技”的故宫,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故宫。故宫博物院将充分发掘优秀文化资源,提高数字文化产业品质内涵,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科技”的故宫,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故宫。故宫博物院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强化内容原创和技术研发,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内容、技术、模式和业态创新,提供有效优质供给。围绕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发挥新技术在文物征集、保护、修复、陈列、宣传和推广方面的作用,让文物“活”起来,以此助推博物馆事业发展,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科技”的故宫,是开放发展、跨界融合的故宫。为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故宫博物院运用大量科技手段助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服务观众能力,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监测、信息网络和管理平台搭建、数字资源管理和应用、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数字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重要成果,实现了文化遗产的高水平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今后将继续为提高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懈努力。

 

    论坛发言摘要

    “文化+科技”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力量如果加上科技的翅膀,会变成什么样令人无限遐想。近二三十年,科技更加改变我们人类的生存、改变每个人的生存状况。对博物馆来说,科技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博物馆的方方面面。进入新时代、新时期以后,故宫博物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科技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0多年前,我们看到一些博物馆变成了声、光、电展示的场所,那时候科技是科技、文化是文化,两者联系不大。但是今天人们进入博物馆之时,走到博物馆各个角落,无论是建筑的修缮、文物的修复,还是研究水平的提升,都让观众在各个展览的过程中,感受到离不开科技的帮助。

    故宫文化要走出紫禁城的红墙、走出博物馆的馆舍,走到大千世界,科技的作用无法取代。每一项科技的发展都是深入挖掘博物馆资源、提升出来跟科技的对接,更重要的是细致地观察人们的生活、观察人民在生活中对文化的渴望、对科技掌握的水平,不断将博物馆的文化和科技发展对接起来,这样就会有“1+12”的效果。所以,“文化+科技”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它的魅力将不断呈现。

    通过三年四个月的努力,数字故宫社区已经建成,参与到对公众的服务,还会永无止境一直往前走。作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博物馆数字化平台之一,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完善,扩大到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同时也不断增加它的互动性。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科技”将更多的故宫文化艺术品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创新保护文化遗产

     欧敏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要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创新保护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具体项目,例如与腾讯合作的全球试点项目“创建传统游戏数字图书馆”、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等,可以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共同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性尝试。

    多媒体设备在卢浮宫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

     穆里尔·米萨尔(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数字媒介项目经理):在卢浮宫的常设展区,参观者可使用近80台数字媒介设备。这些设备绝大多数是在2012年至2016年博物馆展区创建和翻修期间设置的。同时,卢浮宫也准备在展览区域设置其他设备。这些数字设备深受青睐,因为它们拥有操作简单、方便使用、清楚明了以及使信息展示富有趣味性等优点。多媒体设备尤其能够满足国际参观者、首次参观者、对艺术领域缺少了解的参观者以及带有青少年家庭参观团的需求。因此,绝大多数使用者表达了在博物馆内能够使用到更多设备的期望。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模型

     张小朋(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应在认知博物馆的核心业务和充分把握互联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智慧体的原则,合理发展出智慧博物馆的基本模式,促进博物馆工作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虚拟现实体验受青睐

     肯赛尼娅·普斯尼斯卡娅(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信息技术部总经理):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提供最新虚拟现实教育娱乐平台的体验机会。虚拟现实体验不仅涵盖著名展品的3D模型,还利用360VR视频展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始于凯瑟琳大帝时期的历史。馆内所有虚拟现实教育娱乐项目均可使用HTC虚拟现实耳机,项目均以不同形式打造,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参观需求。

    数字人文与博物馆

    刘健(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作为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必须面对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当将来整个业务平台逐步升级为数字化平台以后,当博物馆管理、传播等纷纷通过数字化手段或渠道焕发活力的时候,作为博物馆核心工作的博物馆研究怎么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和平台工作?目前,方兴未艾的数字人文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什么是数字人文?它将为博物馆业务工作带来什么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国外及上海博物馆的一些案例,我们对以上问题作了回答。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及利用

     田良岛哲(东京国立博物馆学艺企划部博物馆情报课课长):东京国立博物馆创立于1872年,是日本最早的近代化博物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京国立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品信息的数字化工作,尤其是对载有藏品信息的玻璃干版与胶片进行数字转换后获得高清图片30万张以上。此成果不仅应用于学术研究,更广泛应用于出版、电视、网络传播。近年来,东京国立博物馆还与其他研究机构、企业合作,有效利用三维扫描仪、CT装置等最新测量设备获取的数字信息,开发更加多样的藏品信息展示手法。

    AI 助力艺术创造

     贾佳亚(腾讯优图实验室科学家):腾讯优图实验室一直专注于前沿顶尖视觉AI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探索,推动人工智能在文化和艺术创造上的应用。在如今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结合传统和科技打通创造与机器,成为一个新课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初步发展和设想,希望让人工智能走向艺术保护,甚至产生新的文化传承发展方式。

    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劳伦特·加沃(谷歌艺术文化实验室主管):谷歌艺术文化项目提供的科技使得世界多样文化能够随时随地为人们免费开放,为文化产业提供的免费工具帮助超过1500个文化组织机构通过新颖方式分享他们的馆藏和故事。

    在谷歌艺术文化实验室,我们致力于探索艺术与科技碰撞过程中能够发生什么。我们在巴黎建立了R&D实验室,在这里工程师、创作者和艺术家相互协作,创建了谷歌虚拟现实眼镜,开发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机器学习艺术实验供人们互动。

    受到巴黎谷歌艺术文化实验室的鼓舞,我们正在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准备开创一个新上线的实验空间,让游客能够通过科技以独一无二的方式体验文化与艺术。

    “teamLab”的数字艺术

     猪子寿之(“teamLab”创始人):通过以下几点可以解读“teamLab”的艺术实践:数字艺术如何从物质中解放出来,并影响自我主体感知艺术的方式;数字艺术如何使我们超越现有的界限;“teamLab”的数字艺术如何影响观众之间的关系;科学和艺术如何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

    数字故宫的未来之路

    冯乃恩(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数字故宫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其全面的数据基础、多样化的应用实践和广泛化的传播效应,在文博领域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博物馆定义和作用的演进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故宫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更新技术、全方位融合,创造全新的博物馆形态。

    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程武(腾讯集团副总裁):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互联网的参与将使文化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富于创造。新技术应该被置于历史、政治和文化现实中。在新文化的建设中,腾讯要做连接器与转化器,从科技与文化两个维度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共创数字美好生活。

    腾讯正在各种文化上尝试破壁:《王者荣耀》里的昆曲服装、《天涯明月刀》里的传统文化……

    连接精英与大众,而不是隔离他们;连接传统与未来,而不是将传统高高供起;连接文化与科技,以科技赋能人文,以人文点亮科技。最重要的是,要让下一代感受文化的美好与多样性。

    大数据与社区营造

     罗家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试验及社区建造基础包括比较市场、自组织(社群)、层级(政府)三种治理模式,自组织的过程是怎样的?

    关于大数据与社区营造,大栅栏社区建造工作实验中的大数据运用经验值得借鉴。

 

    嘉宾对话

    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此次论坛活动中,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以“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进行对话。3位嘉宾在问题回答、彼此沟通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为与会者呈现了精彩观点。

    程武:让腾讯做传统文化和年轻人之间的“连接”

    针对主持人“腾讯与故宫合作的考量是什么”“成功合作有何启发”的提问,程武表示,腾讯在文化方面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即“连接”与“对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连接”就是将人与人、人与资讯、人与服务、人与物件相连,甚至提出“万物互联”——大家都能够连接在一起。数字内容业务使腾讯对内容和文化艺术领域有了更多了解,腾讯希望尽其所能让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更多展现的可能。

    故宫是中华文明极具代表性的典型,让故宫的瑰宝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走入每个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连接历史和当代、连接传统文化和年轻人,这便是腾讯与故宫合作的初衷。

    冯乃恩:开放的故宫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面对外界对故宫越来越亲切、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贴近生活的评价,主持人和与会者均好奇故宫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冯乃恩对此进行了阐述。

    冯乃恩谈到,故宫是四面都有围墙的古建筑群,但故宫博物院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1925年至今,故宫博物院有长达92年的历史。故宫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办博物馆。当古老的故宫遇到互联网时代,这样开放的心态就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因此,故宫建立了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致力于通过这些机构吸引全世界的研究力量研究故宫文化,也把社会大众吸引到故宫。

    通过使用互联网语言,基于开放的心态,故宫人正拥抱来自全社会的力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故宫的合作单位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把故宫文化阐释好、转化好,最终让公众受到了故宫文化的滋养,这是“数字故宫”秉承的宗旨。

    论坛上,冯乃恩就“科技点亮传统文化”主题进行主旨演讲,从“内容为王”“内功为源”“转化为宗”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需求、新语境,“数字故宫”亦迎来了新挑战,需要主动求变,秉持“文化+科技”理念,坚持基础领先、技术领先、应用领先的追求,紧紧围绕锤炼内涵、善用技术、全方位融合和创造性转化的宗旨,创造全新的博物馆形态。

    朝戈金:传统故事可进行现代性演绎和新发展

    朝戈金就传统史诗在当代能否有现代性演绎和新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朝戈金以在国外看到当地皮影戏的故事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例谈到,这些大史诗传承千年,至今仍被不断演绎、创造与再使用,生命力如此持久,可见民间文化流传的绵长。传统史诗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精华都在里面。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社会文化观念,不断被创造和再使用。朝戈金认为,传统故事与互联网应用的结合,将广受欢迎。

 

    “未来故宫”

    国宝可看可“把玩”

    故宫数字研究所近日展示了最新科研成果,23件青铜器完成三维“证件照”拍摄,参观者可以借助鼠标“掀开”青铜器的顶盖,欣赏里面的铭文,也可以“握起”吴王夫差剑,一试“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未来故宫”,参观者不仅可以“把玩”国宝,还可以穿越回宫,与名臣对谈,畅游御花园。

    23件青铜器有了三维证件照

    狩猎纹豆、吴王夫差剑、雷纹爵……一共23件青铜器完成三维“证件照”拍摄。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掀开”了一件方彝的顶盖,露出里面的铭文。“这是参观实物展览难以看到的细节。”这名工作人员说。

    每一张三维“证件照”均为高精度三维扫描建模,分辨率达到8K。“这一清晰度可以满足文物研究需求,有效减少文物进出库房的次数,从而避免磕碰磨损等。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常年存放在库房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工作人员说,要拍摄一张类似的“证件照”,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每件虚拟文物大约由300万个细节拼成。“除了研究,这些照片可以随时被压缩,成为游戏开发、科普互动项目的素材,让更多人在手机上就能‘把玩’珍贵文物。”

    穿越回宫畅游御花园

    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御花园,弯腰捡起几片树叶,喂食围绕在身边的幼鹿……戴上交互式头盔,参观者就可以穿越回宫,不仅可以畅游御花园,还可以走进养心殿,在三希堂赏宝,与“名臣”聊天。

    为了营造百分百真实的虚拟御花园以及养心殿,故宫工作人员耗时整整两年:先要到实地取景,之后参照现存古建图纸等信息完成建模。新建的建筑、山石,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补上“岁月痕迹”,然后才是细节开发……大众化的需求将成为故宫数字项目开发的数据支持。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无论哪种形式,最终研发的产品不能单纯追求时髦,必须要遵从故宫标准,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技手段,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摘自《北京日报》刘冕的报道)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