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瑞艳
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的249台多门类舞台剧目演出465场,吸引观众30余万人次……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的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以下称“剧院平台”)运营两年多来,围绕优秀剧目推介平台、剧院资源统筹平台、精品剧目孵化平台、文化惠民实施平台这“四个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愈加突显出“剧精彩 聚实惠”的品牌效应,不仅让首都市民感受到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为盘活文化资源、服务剧目创作、丰富舞台艺术做出了独特贡献。
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广泛推介优秀剧目
据介绍,剧院平台入围剧目包含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曲艺、音乐会9个门类,其中戏曲包括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豫剧、越剧等19个剧种。北京文艺院团演出192台361场,外埠文艺院团演出57台104场。其剧目选择立足北京,涵盖津冀,辐射全国,既有国有院团,又有民营单位,重点扶持和推介传统戏曲,兼顾话剧、儿童剧及歌舞剧、音乐剧等艺术门类。
“剧院平台入围剧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致敬经典的改编之作,又有近年来获得口碑和市场双丰收的原创作品。剧目的遴选体现出剧院平台服务于观众文化消费需求的立场与态度,满足观众多层级、多样态的需求,也体现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定位。”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教研室主任胡娜评价说。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戏剧评论家梧桐认为,剧院平台在两年多的运营中边摸索边行进,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模式,递进式延展式工作,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品质之作。从试运营期间推出的评剧《母亲》、河北梆子《北国佳人》、话剧《北京法源寺》、儿童剧《胡同.com》,到2016年正式运营起始年所呈现的越剧《梁祝》、秦腔《三滴血》、京剧《党的女儿》、北京曲剧《徐悲鸿》、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昆曲《牡丹亭》、舞剧《长征·九死一生》、话剧《二马》、杂技剧《哪吒》、木偶剧《大闹天宫》、章回鼓书《古城暗战》、歌舞晚会《东方之声》等作品,均在保持高水准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性的基础上,于戏剧内涵和外延层面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上颇有思悟价值。剧院平台进入2017年之后,其在京城演出市场雄踞一方之势愈发强盛,板块模式的推出更是形成持续性的观赏热潮。
统筹平台多方资源,打造主题演出板块
谈及如何将经过公开征集和专家评选的剧院平台优秀剧目更好地推介给观众,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海君说,两年多来,剧院平台采取了具有集合效应的主题演出板块形式,这便于集中化、标准化运营管理,丰富平台剧目种类,扩大剧目影响力,满足各类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板块设置上,除了一直延续戏曲演出、儿童剧演出、综合演出板块外,还紧扣时代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不断策划重大演出项目板块,如推出了“全国地方戏曲精品剧目展演”“纪念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演出季”“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演出季”等高品质的系列演出。与此同时,线下交流板块“与艺术面对面”“名家艺术讲坛”活动也相继展开,邀请剧组人员、名家学者到社区、学校进行艺术分享与交流。
“2017年,剧院平台不仅演出板块越来越丰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扩大了合作模式,今年3月与文化部合作特别推出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从组织新闻发布会、开幕演出仪式以及安排展演剧目,均取得了较好效果,获得了广泛认可与好评。” 张海君说。
“2017年最值得关注的是剧院平台在舞台之外重点打造的落地活动——‘与艺术面对面’和‘名家艺术讲坛’,这两项不定期活动就是平台在资源统筹方面所收获的丰硕成果,在学术性、亲民性和共享性方面,成效令人欣慰。”梧桐说。
据统计,目前共有30多座剧场纳入了剧院平台范畴,多家文艺团体和机构参与了剧院平台的演出。剧院平台的“政府搭台、市场运作、院团剧场观众三方受惠”运作方式,激活闲置的剧场资源,整合了优秀的剧目资源,降低了演出票价,既有效提供了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也让观众得到实惠,这为引导精品剧目创作生产、解决演出成本和票价双高难题、推动演出市场的良性循环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丰富惠民文化活动,满足观众多样需求
剧院平台注重参与性、互动性、广泛性,推出了低价票、10元抢票、免费观剧等多种惠民票务政策,以满足观众低价观好剧的文化需求。
为了解观众对剧目的具体需求,剧院平台工作人员以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征集观众的反馈意见。今年延续了2016年的“剧院平台演出日志”工作,每场演出的现场负责人在演出后都会填写剧目的主要信息、演出情况、上座率数据、事件处理等重要信息数据,作为剧院平台的每场信息资料。
53岁的戏曲爱好者李先生通过网络购票,观看了剧院平台剧目评剧《母亲》和京剧《狄青》《曹操与杨修》。他说,去年经同事推荐后就时常关注剧院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并参与抢票活动。他还参加过“与艺术面对面”——评剧《母亲》剧组走进社区活动。他认为,剧院平台这种模式非常好,自己常能与戏迷交流,希望今后更多邀请京外名角来演出。
36岁的孟女士喜欢话剧,2015年她就借助剧院平台看了话剧《北京法源寺》。2016年她不仅关注剧院平台的微信公众号,还推送给家人。她说:“还观看过剧院平台剧目话剧《驴得水》《独自温暖》等,大部分是网上买的票,希望剧院平台多增加好看的话剧剧目。”
41岁的孙女士对各类演出都喜好,观看过剧院平台剧目舞剧《沙湾往事》《朱鹮》、话剧《独自温暖》、芭蕾舞剧《鹤魂》。她说:“演出票有公司统一团购的,也有自己买的。希望以后抢票活动继续多设置一些低价票。”
据统计,剧院平台的100元以下演出票超过40%,平均上座率为77.75%。京城百姓观剧热潮此起彼伏,对剧院平台的期待值愈发高涨。
梧桐说,剧院平台已如期形成计划中的优秀剧目推介平台、剧院资源统筹平台、精品剧目孵化平台和文化惠民实施平台,并已营造出剧场、院团、观众、运营方等多方受益共赢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剧院平台将会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整合多方资源,更主动地做好剧目选择、剧场安排、宣传推广等工作,实现剧场布局更为合理、板块规划主题鲜明、孵化剧目深入跟进、惠民体验完善丰富,从而在‘四个平台’建设上再上新台阶,提供更加丰富的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更好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张海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