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公共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补齐短板 提高效能 人才助力 乐民富民




 中国文化报 >  2017-12-20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齐短板 提高效能 人才助力 乐民富民
——中西部贫困地区县(市、区)积极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位于大别山连片贫困地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翁墩乡杨公村,2017年新建成400平方米的农民乐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乐园。图为2017年9月,村民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观看安徽全省“文艺进基层扶贫巡演”。

    郜  磊/文

    姚静松/图

    日前,陕西省石泉县汉江文化艺术团十九大精神宣讲暨新民风建设文艺演出小分队走进城关镇双桥村。图为文艺表演队为乡亲们演绎音乐快板舞《家和万事兴》。王洪宝 摄

    12月2日,中越两国青年载歌载舞,在广西东兴市中越界河上开展北仑界河对歌联欢活动。李惠倾 摄

    12月13日晚,由云南曲靖师宗县瑶族农民演绎的舞蹈《度》登上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舞台。这部作品是师宗县近年来大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马秀娟 摄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在扶贫村开展多门类文艺培训,丰富了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供图

“本规划纲要实施范围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已经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以及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计839个县,含民族自治地方县426个、革命老区县357个、陆地边境县72个。”这是2015年11月底,文化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开宗明义作出的重要阐述。

    《规划纲要》面向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地区实施。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和“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纲领指引下,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中西部贫困地区县(市、区)加强组织领导,聚焦《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八大主要任务,明晰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围绕“补短板、兜底线、建机制、畅渠道、促发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完善网络,补齐短板

    加大建设力度,新建、改建、扩建,消除县级公共文化设施空白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兴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配备活动器材;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确保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各地以县为基本单位多措并举狠抓贯彻落实,成效显著。

    2017年5月,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边境地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包括边境贫困地区在内的边境地区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广西抓住政策东风,实现14个民族自治县、边境县2077个建设项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其中,东兴市加大投入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31个行政村(社区)中有29个已经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1个行政村(社区)、乡镇文化站和边防警务室等统一配备公共文化一体机、电脑等数字设备,按照“一院十有”标准,17个位于边境的行政村(社区)建设“国门文化大院”。

    宁夏聚焦建成“四个工程”,着力在认识到位、部署到位、资金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上下功夫,从2016年9月谋篇布局到2017年3月开工建设,截至2017年9月底全面完成贫困地区9个县区606个村和555个功能提升村的建设任务,在全国贫困地区中较早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西吉、盐池、彭阳、泾源、中宁等贫困地区九县区分别成立专项督查组,建立监督机制,监督与问效结合,各出实招精准监督,做到严格建设规程、严格建设标准、严把质量关,确保选址、施工、进度等每个环节不出错误、不漏项目、不降标准。

    在三晋大地,2016年以来累计下达免费开放资金5830万元,贫困县区58个公共图书馆、58个文化馆、12个美术馆、65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15个国家级贫困县图书馆、19个国家级贫困县文化馆配置了流动文化车,国家级贫困县的1827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获配文化器材设备。

    2016年,按照“七个一”标准,安徽20个国贫县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23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7年新增109个。截至2017年7月底,348个国贫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6年以来,重庆市贫困区县开展两批次“百县万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项目建设,2017年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69个,2018年计划建成300个,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其中,丰都县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300个稳定流动服务点,县文化馆配备流动文化车,县图书馆配备流动图书车,县电影公司配备电影放映车,确保了经常性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湖南注重抓好试点示范,坚持分类指导推进。2015年以来,按一、二、三类地区分类原则,全省14个市州组织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总结出了“项目带动、多方募集、建整扶助”的慈利模式和利用社会资源提质改造、提高服务效能的隆回模式等贫困地区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模式。通过示范带动,湖南各地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如怀化市、益阳市、郴州市、娄底市、常德市的部分县(市、区)采取由城建投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政府主导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宁远县探索了整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民政等部门资金,集中资源完善村级文化设施的模式。

    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从无到有、从匮乏到完备、从简陋到先进,在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一张着眼于完善服务网络、补齐发展短板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乐民惠民网络正在织就。

    增强活力,提高效能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点低、基础差、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总体不高,突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不强、服务效能偏低等方面。

    以县为基本单位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致力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针对《规划纲要》列出的重要举措,很多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特别是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

    近年来,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贵州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贵州66个贫困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和文化特色,出台或谋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努力打造生产更多贴近群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完善服务内容和手段,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河南的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内,建设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常态化开展文化传播、科技讲座、致富交流、体育比赛等活动。扶贫开发重点县利用重大节庆、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书画大赛、文艺汇演、戏迷大赛等文化活动,大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开展流动文化进村服务民生是重庆的一项重点工作。截至2017年6月底,山城14个贫困区县已向社会购买流动公共文化服务6445场,投入1248余万元;依托各自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出三峡移民文化节、武陵山民族文化节、诗城文化节、巫山红叶节、秀山花灯艺术节、土家摆手舞大赛等品牌活动,群众成为积极参与和受益主角。

    乘着文化部、中央文明办组织举办的“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和文化援疆、文化援藏的东风,新疆、西藏有关县(市、区)与内地省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对接、周密实施,精彩开展“大讲堂”“大展台”“大舞台”活动,在丰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了边疆贫困地区与内地文化工作者业务技能的切磋、提高,“送文化”“种文化”双管齐下,成效显著。

    此外,新疆有关县(市、区)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普及公益行动,依托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组织开展面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大大满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人才助力,科技支撑

    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通过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等,抓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文体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帮扶等,吸引各方力量“共襄盛举”,成为贫困地区各县(市、区)的共识。

    以重庆石柱县为例,近年来,该县推荐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三区文化人才培养”“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干部培训”等达90多人次;举办“石柱县宣传文化工作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文化志愿者培训”等33期,2100多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陕西省石泉县通过结对帮建、奖补扶持方式,鼓励各类文化组织机构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培育非营利性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建成镇、村(社区)农民自乐班社50余个,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14支,基本实现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目标;成立48个文艺类社团组织,在册专兼职文化文艺工作者、爱好者近4000人,实现了专业技能、文艺特长施展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湖北省襄州区统计在册的镇级主要文艺团队208支、文艺骨干159人,各团队凝聚5100多人,文化志愿者1200人,基层群众自发组建的民间文艺团队1200多支。宜城市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为综合文化站配备30名文化辅导员,为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227名文化辅导员,全市文化队伍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组建民间演出团队317支,发展文化志愿者1000多名,强化了基层文化建设人才支撑。

    黑龙江省望奎县打造了公益文化大培训品牌,两年多来举办书法、诗词、舞蹈、声乐等各类培训班100多场次,拥有健身操队、腰鼓队、鼓乐队等群众参与度高的业余团体90多支,培养200多名文化能人及上万名文艺骨干,在文化能人和文艺骨干带动下,2017年前11个月组织较大规模的活动270场次,群众参与18万余人次。

    在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相关地区主动适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展便民惠民活动方兴未艾。

    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保障边境特别是贫困旗县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家“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要求,内蒙古贫困地区旗县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目前,已在包括部分贫困旗县在内的28个旗县建设一级数字加油站24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2个、移动数字加油站810个,服务地域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累计服务农牧民200余万。

    在新疆,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建设让广大农牧民尝到了甜头。该项目涉及新疆27个国贫县、553个乡镇(街道)、3029个贫困村,2016年建设乡镇服务点42个、村数字文化驿站78个,投入资金405万元;2017年,建设乡镇服务点项目36个、村文化驿站项目84个,投入资金390万元。

    因地制宜,乐民富民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对提升群众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注重挖掘、发挥公共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支撑作用的角度指出,要积极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大力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实际上,“因地制宜,乐民富民”正是贫困地区县(市、区)实施《规划纲要》八大主要任务之一的“积极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词。

    以黑龙江明水县为例,该县积极争取省内重点项目扶持资金500万元,用于演艺设备购置等;谋划确定10个贫困县富民增收重点项目,总投资24.6亿元;积极开展非遗技艺培训,举办了满族刺绣、剪纸、鱼皮画制作、麦秸剪贴、桦树皮制作等培训班,贫困县学员占一半以上,通过让贫困群众掌握一门非遗技艺,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放眼荆楚大地,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有5个在贫困县、11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有97个在贫困县,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是见效快、效果好的文化扶贫方式。湖北省贫困县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创建,扶持建设一批人文气息浓郁、富民特点鲜明的文化主题特色小镇。其中,黄冈市推动红色旅游小镇、农民书画小镇、民国风情小镇、禅宗文化小镇、中医养生小镇等一批县级文化小镇建设;竹溪县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了10余处文旅融合型景点;阳新县建立16个阳新布贴传承保护基地开展工艺品生产。

    四川省有关区县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找到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抓手,相关举措包括加大贫困区域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推进茂县中国古羌城、特色羌寨等项目建设,拓宽贫困区域特色手工艺品展销渠道。以茂县、叙永等区域为重点,遴选近100种(类)优质特色文化产品,搭建贫困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线上平台。

    在青海,唐卡、刺绣、藏毯、歌舞等特色行业吸纳劳动力多、增收明显的优势日益凸显。海南藏族自治州藏绣产业覆盖全州5个县32个乡镇,212个村建立了藏绣产业基地,藏绣协会达10家,藏绣产业园11处,以藏绣生产为主的工艺品企业31家,从业人员近万人。泽库县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石行业,从事石雕行业的几千人,有效解决了生态移民就业问题,增加了群众收入。西宁市湟中县“八瓣莲花”、海东市互助县土族歌舞餐饮等特色行业发展明显,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此外,广西昭平县、龙州县开展文化技能扶贫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形成的“公司+农户”模式效益显著。海南保亭县则利用“互联网+”办赛模式,举办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设计大赛,进一步带动了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

    (参与撰写:侯文斌、秦毅、张玲、王永娟、阿勒得尔图、郭凯倩、张建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