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秦 毅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突破1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年均增长18%以上;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建成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这是陕西省渭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之一。目前,渭南市正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挖掘非遗资源,培育产业项目
渭南市已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项目96项,市级项目253项。努力培育非遗文化品牌,是渭南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华州竹编技艺是陕西省级非遗项目,已有千余年历史。“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丈夫长年患病,我没法出去工作。有了竹编这个手艺,在家里都可以挣到不少钱了。”家住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的韩淑莲表示,竹编让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近年来,华州区积极组织力量提高从业者的技能,整合资源,加快竹编产业发展。华州区非遗中心已成功举办免费竹编技能班10多期,参训人员达千余人。如今,当地形成了“合作社+公司+竹编老艺人+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年产值2000余万元的产业规模,带动贫困人口400余人走上致富路。
渭南市澄城县的澄城刺绣历史悠久,图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4年,澄城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民间艺术刺绣之乡。近年来,澄城县把对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融入到产业开发中,充分带动村民就业。目前,全县共有专业刺绣“绣娘”337人,年产精品900多件,经济收益达到80余万元。
文旅融合,释放区域文化活力
在今年11月举办的第七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上,渭南市签约了3个项目,共计37亿元。其中,富平县与深圳迪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达10亿元的全域旅游产业合作项目;卤阳湖管委会与赛马资本签订25亿元的卤阳湖产业园通航小镇项目协议。可以说,在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渭南正在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全域文化旅游格局,着力打造具有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展开今年渭南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文旅融合”成为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据了解,渭南市共拥有A级旅游景区36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2016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8%,旅游综合收入366.3亿元,同比增长13.12%。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渭南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渭南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
“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要以旅游为载体,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表示,文广、旅游等部门正在加强联合,把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推出包括文化演出在内的旅游产品,使文化产业成为渭南转型升级、决胜小康的助推器、增长极,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实现追赶超越。
建立长效机制,引导产业发展
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百献表示,渭南市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作为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牵头部门,负责完善以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为核心指标的考核体系,每年向同级党委常委会专题汇报一次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同时,渭南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抓好落实。此外,渭南市还把强化考核督查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工作的有效杠杆,每季度的第二个月组织力量深入各区县进行督促检查,通过月通报、季考核、年终综合考评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及金融的支持。依据《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渭南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每年对新增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文化服务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8万元和5万元;对新增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此外,渭南还在推动金融机构设立文化产业服务部门,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积极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
截至目前,渭南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共80家,较去年新增27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化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41亿元,同比增长27.5%。把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渭南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