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月
日前,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本次论坛以“聚焦艺术学科一流建设,推动艺术教育转型创新”为宗旨,深入探讨了“双一流”建设新格局下,艺术院校的发展境遇与艺术学科的内涵建设。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学报主编、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美术学教指委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今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今年9月,三部委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42所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95所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从艺术学学科门类来看,共有来自12所高校的13个一级学科进入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其中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6所专业艺术院校的7个一级学科,包括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等。
与会专家认为,国家“双一流”建设新格局的形成,将深刻影响艺术院校、艺术学科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境遇,也为中国艺术学科的内涵建设与未来走向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将更加重视“道技相生”。艺术学习既要坚定地从技艺的角度切入,像匠人一样劳作;又要将艺术追溯到更深刻的思想领域和存在根源中去,像哲人一样思考。道技合一是中国艺术教育的核心命题。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艺术院校的‘双一流’建设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和舞台。”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艺术院校应该有自己的合理定位,也要思考如何为国家战略作贡献。他介绍,北京电影学院制定了“两引双为”目标,“两引”即要引领中国电影教育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双为”即要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作贡献,为不断提高观众的观影水平作贡献。
据了解,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入选的高校及学科,重点在“建设”。这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那么,“双一流”建设新格局下的艺术院校、学科该如何发展?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认为,教师应该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如果教师对社会、艺术创作、艺术理论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能正面引导、影响学生。同时他建议,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设符合学科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优良体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认为,艺术学科本身要发展好,必须要强调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如果失去特色优势,必然要倾向于同质化。他介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身处综合性大学,有其他人文学科的学术支撑,学院本身也是综合性艺术学院,包含美术设计、音乐、舞蹈、表演等多个专业。“所以立足于不同艺术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于自身的学术资源、地域特色、历史文脉,去建构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他说。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高校发展建设的目标之一。”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认为,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无论学校进入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归根到底是其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一种趋势。“不能说没有进入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这所学校就不行。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和特色,内涵式发展应该是任何一所学校都要强调、重视的。只要把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建立好,那么这所学校无论是否进入‘双一流’,都能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