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旅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湄南河从这里奔腾流过
站在文化的高度说“吃”
旅途上的特殊照片
2017世界城市旅游小姐全球总决赛落幕




 中国文化报 >  2017-12-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途上的特殊照片

     张  毅

    都进入互联网时代了,我还不会玩微信。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回来,直埋怨我是个“老侃”,劝我与时俱进也和大家一起耍耍微信。于是女儿就帮我注册了微信,“江畔人家”成了我的网名。

    微信联通大世界。有了微信,多年不见的同学、发小、朋友“见面”了。一天晚上,记不得是谁在群里发了很多照片。其中的四张照片,让我思绪万千——

    第一张:“雪地迎春天”。这是一张1977年1月我和四个同学照的。那年我11岁,上四年级。那是一个同学的城里亲戚回乡来玩,用“海鸥120”相机照的。我穿着单薄的蓝卡其衣服,衣领都破了,左边上衣口袋上别着一支钢笔,一双布鞋也坏了,两个大脚指头伸出鞋外。那天下着大雪,大家穿的阴单布、涤卡、灯芯绒都很破旧,脚上是胶鞋、布鞋,因为下着雪,每张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当时国家的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轨,学校也正规上课了,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

    第二张:“告别农村”。这是1982年我考上遵义财校离家时在我家房前的院坝里照的。我家的木房子修了好多年,以前因为没有钱,房子的牌面都不是正规找木匠装好的,而是用七弯八翘的木板用钉子钉上去的,上面的那些小方格还是用竹片编的,还糊着牛屎粪。1978年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下户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极大地焕发出来,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你看,我家的房子每一间都是请木匠来用木板装好的,上面还刷了桐油,闪亮闪亮的,大门边挂着很多苞谷、干海椒,阶沿上还堆着很多红苕。嘿嘿,那时粮食已经够吃,还有很多积余呢。照片上我背着一床大红牡丹花棉被,提着一个装着洗脸盆、牙膏牙刷、毛巾拖鞋的网兜,脚边放着一口红油漆漆好的木箱子。我即将告别黄土地,脸上飘溢着无比的喜悦。

    第三张:“新年刨锅汤”。这是2010年冬至后的一天照的。那时父亲还在世,在乡村小学退休几年了。那年父亲用多年积蓄把老屋打扮了一番:院坝打成水泥地,正房、厢房都用桐油重新刷一遍,屋里陈设了许多名人字画,还有父亲写的书法作品。堂屋摆放了45英寸大彩电,房间增加了书柜、酒柜、沙发,厨房里多了冰箱、洗衣机、碎猪草机,新修的厕所安了抽水马桶——亮瓦瓦的老屋、新崭崭的家具。父亲特地用熟饲料喂养了两头土猪。杀猪那天,父亲请了亲戚,我叫了30多个朋友一起回去吃刨锅汤。满当当六桌,把院坝都摆满了。桌子上摆着土菜泡萝卜炒坐墩肉、蒜苗炒猪肝、油渣炒鲊海椒、凉拌白萝卜颗、白菜旺子猪肝瘦肉汤,勾起我童年的很多回忆。大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纷纷赞叹党的政策好、新农村建设快、“四在农家”路子对,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四张:“我家在哪里”。这是一位同学刚刚发的航拍照片。他说这是我的老家——枧坝。我仔细端详,只有弯弯流淌的芙蓉江我还认得,那宽大的广场、温馨的农家院、风车、草场、跑马场……我都分不清这些新景点是原来的哪个石堆堆、坟坝子、刺笼笼,更找不到我家原来的位置。经指点,我才找到我家的老屋。同学说,你快回来看看吧,要不很快又要大变样了! 我仿佛看到,旅途上更多精彩照片又向我飞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