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通讯员 严 慧
召开公共文化服务镇街现场会推动镇街“比学争优”、启动马克思主义文化工作者培养工程、召开文艺创新工作座谈会……连日来,佛山市文广新局将学习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细、抓实、抓好,以务实之举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我们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要,在文化工作中正确把握主要矛盾,认真分析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主动回应人民对丰富精神食粮的新期待。”佛山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新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时代佛山的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造亮点,关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文化资源不平衡现状,提高和改善区域、城乡文化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推动文化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陈新文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要随之提升飞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集中解决六个问题:新时代的文化工作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文化需要有哪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给文化工作带来哪些新要求?新阶段带来哪些文化工作新部署?新基本方略带来哪些文化工作新原则?新安排带来哪些文化工作新任务?
陈新文表示,要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深入思考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对文化工作的新要求,要认真思考美好生活需要中的文化需要的本质和内涵,要认真思考在新阶段和新的主要矛盾中文化工作面对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认真思考在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和文艺要谋划的新工作。
同时,要分析当前文化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陈新文认为,当前佛山文化工作存在一些短板,如文化佛山和经济佛山对外形象的匹配度方面还有待提升;文艺创作的本土性、原创性以及与生活、时代的结合不紧密,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程度不够;文化人才的培育还相对不够等。
陈新文说,佛山市文广新局将2018年确定为文化系统的改革年,要解决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努力办一些长期想办而没办成的事,推动佛山从“文化惠民”到“文化悦民”的转变。
第一,进一步加强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努力用十九大精神武装文化系统各级干部的头脑,牢牢抓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努力把好安全关,掌握文化领域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进一步加强全市文广新系统党的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牢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监督执纪,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最后冲刺为重要抓手,加大力度,完善措施,打造亮点。要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核心,打造十分钟文化圈,破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难题。要努力探索党建引领文群共建的工作模式,努力推动文化部门和群团组织深入基层,尤其是深入产业园区,依托群团组织在园区的组织作用和在基层的阵地作用,加强文化产业家园和文群共建机制建设,破解产业园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问题,形成佛山经验。
第三,加强城市形象特色化体系建设。要以文化佛山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为指引,以“功夫电影周”奠定佛山在功夫领域的城市形象;以“佛山秋色”的泛珠三角巡游奠定佛山在非遗方面的龙头地位,扩大国家级非遗项目“佛山秋色”的影响力;以粤剧的繁荣和进基层推进粤剧的传承和普及,奠定佛山在粤剧界的地位,打造粤剧文化高地。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文创产品开发、影视产业发展三大战略提升佛山城市形象,同时加强佛山城市的对外宣传,争做广东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重视和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让更多人认识文化遗产的历史精髓和历史魅力,让更多人喜欢上文化遗产、运用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讲故事、能说话,发挥文化遗产对市民的教育和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
第四,持续推进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深入探索文化产业统计的常态化,加强文化产业企业入驻、园区建设和大型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培养,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面向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的招商,强化影视产业政策的落地和深耕,发挥政策的指引和引导作用。继续举办好各类文化会展,加强金融工作创新,努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为佛山的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消费亮点。
第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养100个基层图书馆管理人才、100个文化社团管理人才、100个文化活动管理人才、10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才、100个文艺创作人才、100个文化理论人才,不断在服务基层,提升经验,打造亮点,加强探索方面形成创新。同时,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夯实基层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和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面向群众,面向人民,面向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群众型、服务型、特色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机构。
第六,坚持推动文艺的繁荣发展,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紧扣今后几年工作的主题,来研究文艺创作的主题,加强创作的规划建设;不断加强文艺宣传、文艺研究、文艺评论和文艺展演四大平台建设;加强文艺院团改革,有步骤地推动佛山文艺工作请进来、走出去。文艺工作者要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抓重点题材,繁荣文艺精品创作。鼓励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及整理编撰工作,以有内涵、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传播正能量,讲好佛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