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文化遗存或文化形态相比,“丝绸之路”文化带具有跨时空开放与多元传播和交流的显著特征,这无疑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品格的形成。在全球化语境和世界性文学格局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性质和共享功能的扩大,使得任何一种民族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再也无法保持其纯审美的姿态和民族文化的自律性品格。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学要体现开放和交流的品性,就应该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和遗产,并尽可能在世界性文化吸附的前提背景下,建构自身的文化精神和表达方式,从而代表民族创造出世界普遍享有的“公共财产”。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文学作为文化创造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内在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作为一种由华夏民族创造的人类公共文化财产,既是民族文化识别的标志,又是不同人类文明沟通交往的媒介和桥梁,它能为当代文艺的创新提供极为丰富的多元价值含量。
——李西建:《 “丝绸之路”与当代文艺创新》,原载《兰州学刊》2017年第2期
有人主张戏曲只演行当不演人物。其实,行当就是脚色分类,其中包含人物性格。戏曲扮演人物并非西方话剧思维,而是从宋金杂剧、宋元南戏以来形成的传统。以李渔为代表的古代戏剧理论家高度肯定这个传统,尤其是从他自己的戏曲创作实践出发,归纳出“代言体”戏曲创作需“设身处地”,先代人立心,后代人立言,方能达到“说一人,肖一人”的充分性格化的境界。
戏曲行当与人物的关系,上升到哲学高度看,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中有个别,个别中也有一般。所以,中国戏曲不是不演人物,而是通过行当演人物。要是把演行当与演人物对立起来,甚至把演行当当成了戏曲表演的主要目的,那就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康保成:《戏曲究竟是演人物还是演行当?》,原载《文艺研究》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