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公共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探索体制机制 鼓励社会参与
图片新闻
蹲点驻村 按需培训
浙江:今年将新增农村文化礼堂三千个
长春:新春颂春惠民文化季启动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8-02-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蹲点驻村 按需培训
——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春风行”观察

    宾  阳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南阳大鼓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的一支本土明星文艺队,临近春节,队长刘本升正紧锣密鼓地安排队员们集中练习,以应对接下来的表演“旺季”。

    大鼓表演在南阳镇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当地壮族节庆时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2016年以前,刘本升从没想过自己的文艺队能闯出这样一片天地——“2017年我们接了48场商演,一到节假日,市里和乡镇的活动场场都有我们,表演视频甚至还上了中央电视台。”而这样的改变源于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带来的文化志愿服务。

    南阳大鼓会成立于2013年,原来队里只有大鼓,几个主要成员东拼西凑了几段鼓调,勉强应付镇上的表演需求。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春风行”的到来犹如一阵春风,给南阳大鼓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群艺馆的老师们来了很多趟,帮我们谱鼓谱、设计动作、排练……”通过近一年的辅导,表演队伍有了质的飞跃,新添了唢呐、舞龙舞狮等表演,队员的精气神也上去了,最近还新设计了队伍标识。在刘本升的带领下,南阳镇村村建起了自己的鼓队,并筹办起镇上的首届鼓文化节。

    据了解,2015年3月,以南宁市创建综合示范村为契机,南宁市群艺馆启动了“文化志愿春风行”,几乎倾注全馆力量,分专业派出志愿小组,分赴8个示范村开展文艺辅导培训。志愿小组主动下到基层,有针对性地为群众安排声乐、舞蹈、小品、器乐等辅导,编节目、教动作,拉出了一支支走得出去的文艺队伍。“开始我们觉得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才有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但后来发现越是贫困的地方,老百姓越渴望从文化中汲取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南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韦小海说,正因为如此,2016年起“文化志愿春风行”开始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志愿服务逐步向贫困村倾斜。

    “群众的需求远远大于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随着业务的扩大,南宁市群艺馆文艺部主任梁鸿等人再次思考服务方式的创新。2017年,“文化志愿春风行”实现市、县(区)联动,由南宁市群艺馆负责艺术指导,县(区)文化馆负责驻村辅导,共同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既大大减轻了我馆的师资压力,又‘以练代训’使县(区)文化馆得到锻炼。”梁鸿说,目前,“文化志愿春风行”已经实现全市覆盖,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大好局面。

    今年元旦前夕,2017年南宁市“文化志愿春风行”培训成果汇报在民歌湖水上舞台举行,来自宾阳县宾州镇等20个乡镇村屯的文艺群众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用壮族山歌联唱、壮族服饰秀、民族舞蹈等兼具地方特色和艺术观赏性的文艺节目,展现家乡文化生活的新变化。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文化志愿春风行”已经在48个镇村建立了基层培训服务点,服务群众上万人次,为基层培育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业余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辐射效应也逐一显现。

    如今,“文化志愿春风行”的志愿者每到一处,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们“老师”,亲切之余流露出感激之情。“其实‘春风行’刚开始的时候,村民对我们是将信将疑的态度,私下里还嘀咕我们做的是不是‘面子工程’。”林凡凯是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的舞蹈培训老师和“文化志愿春风行”的老志愿者,他亲身感受到了村民对志愿者的态度转变。

    由于面向乡镇村屯,“文化志愿春风行”采用的是“蹲点式”“驻村式”的培训模式。“每周至少1次走到群众中间,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手把手地教,风雨无阻。”林凡凯说,为了不耽误村民白天干农活和打工,志愿服务往往安排在晚上,大多数时候,当志愿者结束培训回到家里时,已经过了夜里12点。在一次次不间断的培训后,村民们渐渐跟志愿者亲近起来。

    不仅如此,每到一个地方,南宁市群艺馆会派出小组提前采风,看看群众缺什么、想要什么类型的辅导,再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安排辅导。在上林县镇圩乡,林凡凯从当地文化站站长那听到一个关于“脱厄”的传说,于是他为当地的文艺队创编了舞蹈《脱厄》;在马山县小都百村,志愿者李希从零基础开始,一点点辅导村民学习二胡,最后排练出节奏欢快的二胡演奏《赛马》……

    辅导工作固然辛苦,但志愿者们甘之如饴。“基层群众文艺基础虽然薄弱,但他们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能让我们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志愿者毕莹说,“看着他们从自卑到自信,从手脚不知道该怎么放到从容地跳舞、欢快地歌唱,从零零散散地参与到越来越多人加入,这不仅是基层群众的成长,也是我们的收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