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循名考实 慎始敬终
咀嚼书法
詹进喜的书法追求
黄君评沈鹏、谢云书法集出版座谈会举行
龙虫并雕
一场说走就走的寻访




 中国文化报 >  2018-07-0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说走就走的寻访

    傅强

    访碑寻古是一件令人快意的雅事:在留恋人文、山川景色的同时,来寻访古人的踪迹,进而体验古人行事的方法和心路历程。这在今天看来,更像是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只不过这是根植在粗略计划基础上的,带有某种特定文化气息的行走。今时,很多既往访碑寻古的佳话仍在我们中间传颂,这些传颂看似更倾向于向人们传达一种谋求学问的方式,实则是在表述一种人们对待社会、自然和本身相协相容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随着获取知识、出行方式的进步,“碑”之“寻访”变得容易多了。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既往相对狭窄局域内的“访碑寻古”的访学方式,在今人的行事观念中发生了很大变化。至少,在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和获取文化的方式上,已经从根本上扩容了“访碑”的访学方式。大众普及的旅行方式,从更宽泛的角度向我们阐释着这种从行为角度上的扩容。也从一种“放松”的状态中,让“访”在途中的大众能够更加便利地体验和感受生活的不同含义。“访”须有所持重,即如古人之“访”,或为山川立传而“访”,或为发扬人文精神而“访”,或为感念旧怀而“访”,或起于一时之兴而“访”等,其“访”有所持重,所“学”优宜。“访”亦无须有所持重,从心而为,领略自然,若然偶遇或有所得,如遇一花一木,便可叹其开落荣枯,如逢风云忽变,也可领略天地玄机,如无有所遇,也可在优游中荡涤心绪等等,其“访”无所持重,然所“学”亦有所宜。以“访”为用,以“学”为体,两者互参而扩容,如此进则兴事,退可修福。“访”“学”之间一念之牵,走出去是关键,只要能够走出去,就有可能获得新“学”。哪怕是偶遇一片旧不曾见的树叶,也会增加你对叶子的别样认知。如此看来,“访”“学”自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虽然,古今之转,时空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追求美好、向往美好的目的还是如此坚定。人们对于周遭诸物的探寻动机,是萌发于人性骨子里的对于新知的渴求之念。如此,岂止于“寻碑访古”,人类的很多行为皆是立于需求基础上的对于自然的把握和认知。对于自然认知、把握程度决定着人类对于美好的感念程度,而感念的生成需要有建立属于个体特色的体验心路,“访碑寻古”亦是开拓心路的一种方式。

    “访碑寻古”古人做得很有特色,留下的一段段佳话让我们至今念念不忘,但更为重要的是,留给他们自己的可能就是大“道”于心的人生感悟。管子曾讲:“道在天为日,道在人为心”。“心”在则“道”在,只不过对于“道”的感知,在于“心”是否能够“会”之,若不可“会”,则“道”对于你而言则是一种“隐遁”。可见,理解了“道”,就理解了“心”;理解了“心”,就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活”,就理解了“访碑寻古”。同样,理解了“访碑寻古”,就理解了“生活”;理解了“生活”,就理解了“心”;理解了“心”,就理解了“道”。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