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锋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条件下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描绘了宏伟蓝图。承续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传统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现实呼唤。而巴蜀骄子——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无疑留给当下中国乡村振兴一份丰厚的历史资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持续战乱,民不聊生。拯救凋敝的中国乡村成为众多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的使命召唤。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的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归来,投身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工作。1926年,晏阳初带领他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选择河北定县作为试验区,进行轰轰烈烈的“民族再造”的乡村建设实验,史称“定县实验”。作为荣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的晏阳初,其一生改变了世界上亿万贫苦民众的命运,至今仍被视为现代化的路标之一。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体系,是在踏遍长江沿岸多个省份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形成的。在他看来,“救济乡村”与“办模范村”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在《农村运动的使命》一文中直陈要旨:“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涣散,民族堕落,根本是人的问题……”在他的观念中,国家三要素是土地、主权和人民,“人民”是三要素中重中之重,有了人,土地、主权可以失而复得。所以,晏阳初着眼农民“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直接对应中国乡村的“愚”“穷”“弱”“私”。而“四大教育”以“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等“三大方式”实现。“定县实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四大教育”将中国80%以上的农民改造成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即所谓“化农民”,而承担“化农民”使命的知识分子必须“农民化”,才能与他们打成一片,从而影响和改造他们。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期望达到建设新乡村,创造新生活,改造新人民的目的。他力主教育者先受教育,与平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农民生活中找材料”,根据农民需要编写适用的教材。“教育的内容就是建设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建设的过程,教育就是建设活动。”“使农业科学深入民间”是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支撑点。他引进西方科学实验室方法,以此研究农民的旨趣和特质。在“平教会”创建之初,他就十分重视“科学”与“民众”的“两结合”。晏阳初所说的“民众”,准确说专指农民。晏阳初曾网罗了一大批农业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去定县农村实地调查研究和实验,“从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出切肤之问题,应用科学的实验,以求答案。”遗憾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晏阳初和他的乡村建设实验被迫中断。
回望晏阳初的“定县实验”,从治理理念和制度设计上突破了乡村治理方式,找到了通往善治的大门。定县乡村制度的推行,使农民亲身参加了民主选举与民主管理,开启了农民现代意识,也为妇女解放并带动妇女的政治觉醒奠定了基础。重视乡村教育,大兴办学之风,并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乡村学校和教育体系。“平教会”主持的教育科技下乡广受欢迎,农作物不断改种改良,农村合作社纷纷建立,农民生活得以显著改善,定县农村一时欣欣向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关键”,要实现“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现代化,我国广袤的农村需要从中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中寻找与当前乡村治理、经济结构相结合的破解乡村治理困局的药方。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给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带来了启示。用好、用活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
可喜的是,近年来巴中深入挖掘晏阳初思想,把晏阳初作为巴中“三张名片”之一,打造晏阳初小镇、开办农民夜校、开设“晏阳初讲堂”……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在巴中已经发扬光大。值得提及的是,巴中市在100多个贫困村开设“晏阳初讲堂”,突出晏阳初“四治”载体,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结合秦巴山区决胜脱贫攻坚的实施,讲好巴中身边人、身边事,以此影响、教育群众,从而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内生动力。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不仅为巴中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也是一份可资借鉴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