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娜
萧易所著的《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一书,从道教石窟这一与众不同的角度切入,将中国历史上道教的沿革介绍得细致详尽。论起石窟,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东渡而来的佛教石窟,如赫赫有名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通过萧易近几年不断地“寻仙问道访深山”,可以发现,中国本土道教有其深厚的基础,依然扎根在民间,而石窟正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萧易以他独特的视角,将一个“平易近人”的中国道教体系熔炼于这本《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之中。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按照年代的顺序,介绍了由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到清的道教石窟,分别为“乱世之音”“白衣天子”“众妙之门”“诸神之国”“全真风云”“天子之道”与“俗世传奇”。另外,书中也不乏对道教庞杂的神系、道家与道教、道教护法神、土地与城隍等相关知识的补充。
在我的印象中,道教似乎很容易与修仙、长生不老联系在一起,而影视作品中的道士形象也往往是青袍裹身、道髻锁发、脚踏布鞋、手持拂尘,颇有一股隐逸之气。然而读完此书,才惊觉,原来《西游记》中那个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为首的天庭,以及他们麾下的天蓬元帅、太白金星、土地公公等便组成了一个恢宏的道教神系。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容是包含在宋朝“诸神之国”这一章节中的一篇文章《隐秘西南的南宋洞天》。此篇讲述的石窟是大足道教石刻。大足道教石刻原是作为宋代的佛教石窟而为世人所知,“可有谁能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同样诞生了中国题材最丰富、雕刻最精良的道教石刻”,其中的大足南山三清古洞堪称中国最繁复精美的道教龛窟。在重庆市大足县的宋代道教石窟中,在南山、石门山、舒成岩那些僻静的山头,童年神话世界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一一浮现在眼前,“恍若道教的诸神之国”。三清古洞的中心柱侧面还雕有一幅“玉皇大帝巡游图”,石刻中那位气宇轩昂、手捧玉圭、侍从簇拥的玉帝骤然与《西游记》中那个居于金阙云宫凌霄宝殿,掌管三界、统率日月的形象不期而遇,读来真是趣味无穷。
在萧易的笔下,道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融入平常百姓的亲切存在。以石窟为载体,其中所包含的道教文化也十分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书中多次提及许多道教石窟的选址就紧挨着寻常人家。“徐大爷正在老君庙后锄草,他家的地就在老君庙背后,平时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岩壁上的造像。”“玄庙村里的人家,耕地就在石窟旁边,进出还得通过玄庙观的木门。”石窟、神像仿佛就成了村里老人的一种寄托,是他们精神支柱的一部分,与他们的生活相融相生。“晌午时分,王雪萍婆婆带着几把香烛,微微颤颤地走到老君庙,点燃了手里的香烛,她坐在草丛中,打开了话匣子。”就像作者所说的,“那些无所不能的天尊、老君,如同村委会主任一般,管起了家务事,成了老百姓的贴心人。”而如今,在民间,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仍会有迎财神爷的习惯;每逢中考、高考来临之时,除了到孔庙祈福,还有大部分百姓会前往祭拜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与孔老夫子各占“半壁江山”。可以说,道教的感召力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未消弭。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在寂寞中一心一意去构建出一座繁复、细密、宏大的道教纸上建筑。”萧易在书的扉页上如此写道。萧易确实做到了,《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这本书中除了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之外,还包含了大量实景考察的照片,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多维度地体验到道教石窟的精彩塑造技巧及其庞大的神系构造。萧易坚持,“可以言说的,只是‘道’的皮毛;透过石窟看到的,也始终只是‘道’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们无可否认的是,萧易对于道教石窟的考察打开了道教研究的全新视角,通过石窟问“道”,更有助于我们探寻道教思想中蕴含着的丰富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