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浙江台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百姓获得感
实践多亮点 创建重实效




 中国文化报 >  2018-07-1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践多亮点 创建重实效

    台州市文化馆“文化超市3.0”民族舞培训班学员合影

    台州市文化馆“文化超市3.0”尤克里里课堂风采

   “十百千万”工程推动设施网络超速发展

    基于聚焦优化重点文化设施网络、提升镇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力量三大重点,台州组织实施了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即建设10个市和县(市、区)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提升10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建成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与1000家“家庭图书馆”、培育1万名“文化大使”,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实力。创建期内,全市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数量、文化志愿者人数和文化资金投入连续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幅,新建公共文化设施91万平方米,在建设施项目近30万平方米,总面积超180万平方米,每万人占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突破3000平方米。全市19家文化馆和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超770万册,为创建初期的3倍。乡镇图书馆分馆和文化馆分馆总量超150家,12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保证每周42小时全功能免费开放。作为村级文化设施的升级版,农村文化礼堂已超1400个,基本覆盖中心村与历史文化村落。

    “文化服务联盟”:打造泛文化服务联合体

    台州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打通部门边界,打破业务壁垒,重点整合拥有文化服务职能、资源和意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文化类共建组织。台州重点整合70多家单位,组建“公共文化艺术培训联盟”“环市民广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台州市公益讲座联盟”等15个公共文化服务类联盟,联盟内部普遍实行轮值主席管理制度,共享设施场地、宣推平台和业务规则,年服务市民超300万人次。台州在村级鼓励地理相近、地缘相亲的村与村、村与企业之间开展“文化走亲”、举办“联合村晚”和组织“文艺联赛”,实现跨村合作、抱团发展,涌现出了椒江“村企联盟”、黄岩“文化礼堂区域联盟”、路桥“九村联盟”、天台“天天大舞台”等一批基层文化联合体。同时,台州吸纳全市1.1万余名干部职工、艺术专才、文化乡贤、文化志愿者,统一以“文化大使”身份,为基层提供巡回义诊型文艺指导、公益性艺术普及、义工型文艺辅导、社工类设施管理等专业化、普惠性文化服务。在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开展的效能测评中,公众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率超92%,创历年新高。

    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全域公共阅读空间

    自2013年建成运营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合书吧”以来,台州在全市陆续建设以推广全民阅读为目标,利用信息智能化技术,实现无人值守的24小时全开放、不打烊、高品位的自助式实体街区图书馆。从2016年起,台州连续3年将“和合书吧”建设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已建成50家,在建20家,规模居浙江省地级市首位,外借图书139万余册,服务群众超过230万人次,外借率达到176%,进一步完善了市民“15分钟阅读圈”,将实实在在的“文化红利”送到市民家门口。同时,台州在温岭、玉环等地试点拓展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新模式,打通基层阅读“最后一公里”,其中温岭建成“家庭图书馆”超200家,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关注,在全国图书馆年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获得第一届中国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征集推广活动最佳创新奖。

    探索社会化路径,汇聚共建合力

    台州在全国率先将“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以地方法规——《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进行固化,对政府性建设工程、临街建设项目和大型住宅小区按照比例抽取文化艺术建设资金,统筹用于和合书吧、和合书院、城市文化公园、社区文化家园等社区公共文化共享空间建设,形成了汇聚多元公共文化共建资源的刚性机制。台州探索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打包,委托给社会组织,由社会力量承担日常运行和管理,形成“服务委托、资源统筹、组织培育、产业协同”的运营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公共文化供给,繁荣了基层文化阵地。如玉环市楚门镇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整体委托给社会机构,采用“社工+义工”模式,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两年来,该文化站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培训展览等80多场,开展“你点我送”的“文化超市”培训100多场次,培育群众文艺团队50余支,发展文化志愿者1000多人,受益群众超过8万人次。

    (张中斌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