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从渤海之滨到青藏高原
取法多元才能舞动无界
庄户剧团“老龄化”问题待解决
吉林传统戏剧节大幕将启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8-07-1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庄户剧团“老龄化”问题待解决

    清  风

    某省近日调研送戏下乡工作时发现,作为下乡主力军的庄户剧团,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据该省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庄户剧团人员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不少剧团演职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甚至50岁以上,且艺术水平不高、舞台扮相不佳,“演出效果并不能完全让人满意”。

    结合以往与一些庄户剧团接触的经历,笔者认为,上述调研的发现虽让人略感遗憾,但应该基本符合庄户剧团现状。庄户剧团的渐趋“老龄化”,正成为制约这一群体发展乃至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个因素,亟待解决。

    多年来,庄户剧团为繁荣活跃基层群众文艺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田间地头的唱腔,给乡亲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活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推进带来的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导致戏曲在基层既缺少新生演员,又缺少受众;同时,休闲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抢走了一部分戏曲观众。因此,在一些地区,庄户剧团传承形势堪忧。

    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很多地区提出由政府购买服务来“送戏下乡”。借助这一机会,不少庄户剧团有了保底收入,也得以继续为群众开展文艺服务。但这些庄户剧团的人员构成并没有根本改变,很多都是50岁左右,年轻人非常少,由此也导致一些庄户剧团下乡演出时缺乏舞台活力——因为不管剧中角色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只能由中老年演员扮演。

    除了年龄上的“老龄化”,庄户剧团还存在演出剧目“老龄化”问题。根据上述某省的调研,当地一些庄户剧团演出节目匮乏,很多剧团缺乏新作品,“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情况较为普遍。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要强化对基层庄户剧团的“输血”,搭建庄户剧团与艺术学校的人才对接平台;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庄户剧团的文艺创作能力,发挥各级院团文化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开展轮训、上门辅导等方式,让庄户剧团更具活力,更有艺术号召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