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一城红色经典,百里绿色画廊。”这“一红一绿”是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这个30多万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积极探索新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推动脱贫攻坚的路子,通过文化挖掘和旅游开发,围绕“九镇十八湾”乡村文旅发展布局,带动了乡村人气,激发了乡村活力。
“新县坚持高标准定位、大投入建设,推动文旅融合、文体融合和文教融合,在古村落保护、非遗传承、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效果显著。”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时明德在调研后表示。
田铺乡大塆村的“新光大道”马拉松K歌大赛首批获奖名单日前出炉了,选出了6月的月冠军、亚军和季军,他们还获得现金奖励。由上海蔓乡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策划的K歌大赛以年度为阶段,逐月进行,选出月度和年度冠、亚、季军,短短几天就吸引了30多位选手前来村里报名。通过这类活动,大塆村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要留住人气,自然要整治环境、提升品位。大塆村深藏在大别山区,房屋大多始建于民国初期,多为土坯墙体。3年前,新县请来了蔓乡公司对该村整体包装提升。蔓乡公司前后投资500多万元,把土坯房翻修后刷上不同色彩,让无人居住的小院子变成了一个个文创部落,吸引着“乡村创客”……大塆村时髦起来了,人也来了并留下了。
引进了外来人才,还要推动本地人员的“再就业”。编草鞋、编竹篓是大塆村的一门传统手工艺。草鞋可以收藏又适宜登山等,很受游客欢迎。不久前,新县在大塆村启动“非遗爱在乡村·创客走进扶贫”活动,信阳市非遗体验基地、青少年文创实验基地、创客小镇少儿动漫图书馆分别落户于此,不少民间手工艺焕发生机。
盛夏的周河乡西河村村头,流水淙淙。近年来,西河村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按照“政府推动+专家策划+合作社引领+群众主体”的思路,整合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西河村由老建筑改造而来的奇石馆、文创馆、咖啡馆颇具时尚气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粮库通过文化创意,“变身”为“乡村大戏台+餐饮大排档”,游客可以吃着美食欣赏原汁原味的当地民歌、地灯戏。村民的房屋租赁火了,各种外来消费多了。村民额外找到了就业门路,个个乐开怀。“这里处处透露出一种时尚感、先锋感,给人以‘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的感觉。”时明德说。
据悉,西河村打造的青年公寓、时尚餐厅以及娱乐设施有10余家,节假日游客量最高突破1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400余万元。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还带动村民入股创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大塆村、西河村是新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八里畈镇丁李湾村、箭厂河乡方湾村、浒湾乡华湾村……新县还有不少村落,也插上文创的翅膀,大力培育乡村创客、发展文化旅游。新县的乡村变靓了,群众变富了。
另一个喜人场景是,新县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措施,也推动了培训业的发展,“一红一绿”交相辉映。目前,当地已有17家红色文化培训机构,市场不断扩大,并带动了健康养生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