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雪
画脸谱、穿戏装、讲评书……7月14日,由首都文明办主办、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承办的第3届“最美少年”传统艺术学习体验活动在北戏少儿戏剧场开课,来自北京市的60名美德少年、社区文明小使者在这里开展了为期6天的封闭学习,与京剧、曲艺等传统艺术进行了亲密接触。
6天,在陌生的环境里与新的小伙伴和老师相处、学习,孩子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7月19日,答案揭晓,60位“小艺术家”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汇报演出,其中不少孩子奉献了自己的艺术首秀,为他们的童年记忆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汇报演出当天,程派名剧《锁麟囊》开场,浸透着仗义怜贫、感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的剧目表演,在孩子们的演绎下更加动人;《穆桂英挂帅》《卖水》的经典选段博得了现场观众的叫好声;《智取威虎山》《锁五龙》《三家店》《铡美案》4个风格各异的作品更是让家长们目不暇接、掌声不断……
随后,趣味十足的《西游记》评书表演引发现场阵阵笑声,孩子们说起熟悉的唐僧取经故事,兴趣盎然;单弦表演《北京小吃》近4分钟,台词量不容小觑,家长都悬着心怕孩子“掉链子”,结果演出顺顺当当,精彩呈现。喜出望外的家长们纷纷表示:“6天的学习能呈现出如此高质量的演出,太不可思议了!”
对于孩子们的表现,北戏的老师们亦是十分欣慰。开班前,老师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的基础千差万别,如何既让零基础的学员听得懂,又让有底子的学员能“吃饱”?为此,报名时,北戏在尊重孩子们意向的基础上进行了首次分配。开班仪式上,老师们又初步考察了他们的功底,对个别学员进行了调整。最终,本次体验活动分成国粹京剧和传统曲艺两个班级。京剧班细分成4个组别,在通识课程之外专攻不同的行当,男生分为老生和花脸,女生分为青衣和花旦;曲艺班男生、女生也“各司其职”,在共同学习吐字发音技巧后,男生学评书,女生练单弦。如此,孩子们不仅能够形成对传统艺术的宏观印象,还可以学到实打实的真本领。
主办方还为孩子们争取到了观摩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京剧荀派艺术人才培训班汇报演出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够对照学习。同时,北京京剧院的演出观摩活动也让孩子们大饱眼福。观摩演出之外,授课环节更有名师坐镇,80多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用中、英、日三种语言演唱《苏三起解》,与孩子们亲切互动,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北戏曲艺系主任张怡也倾囊相授,充分展现了评书艺术的魅力。
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普遍偏小,为牢牢吸引他们的眼球,老师们煞费苦心,寓教于乐成为授课“法宝”。画脸谱体验课上,道具师给孩子们画上京剧脸谱,给他们讲脸谱人物的故事,将孩子们带到表演状态中;而身训、发声等基础练习课更是让孩子们在行动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认识。刘梓琛小朋友自豪地表示:“我很喜欢京剧,超有魅力。练习是累,但戏曲演员不就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吗?”
课堂之外,学员们还收获了友谊与成长。全封闭式的学习让孩子们脱离了固有的生活环境,也少了些对家长的依赖,不少孩子学会了新的生活技能。“刚进学校时很陌生,但到宿舍后才发现我是全屋年龄最大的‘大姐姐’,要照顾好比我小的妹妹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练功,很有意思。”11岁的王祖祎同学说。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谢谢老师们’。在校外的传统文化大课堂上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到了父母给不了的生活,真是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一位家长表示。
随着本届“最美少年”传统艺术学习体验活动结束,已有近百位美德少年、社区文明小使者怀揣艺术梦想在这里起航,实现了主办方“搭建起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平台,将美德培养与传承文化相结合”的初衷。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副处长李阳总结,传统艺术体验活动成效显著,推动了未成年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形成了美德少年群体效应,在未成年人中推动形成“文明有礼、见贤思齐、诚实守信、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助力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直以来,北戏就致力于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017年11月,北戏凭借少儿戏剧场、“中华美德故事汇”舞台剧的演出和“最美少年培训”等系列活动,被评为全国第四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体现了艺术院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上的责任担当。北戏院长刘侗说:“尽管6天活动内容有限,但是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少年和传统文化间的一道门,使孩子们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