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通讯员 冼广维
7月20日上午,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的中国陶谷智能文化家落成开放。温馨舒适的环境、丰富的藏书、浓浓的科技味、琳琅满目的陶瓷大师作品吸引了周边市民。自佛山市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禅城区以群众需要、满意为导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优质高效的文化供给体系,让示范区创建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民生福利。
创新中心城区文化服务模式,
为智能文化家注入活力
智能文化家是一个融入了现代元素、科技元素和文化元素的体验式、交互式生活空间,是佛山市面向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的一项创新探索。
中国陶谷智能文化家是佛山市建成开放的第8个智能文化家,内设展览厅、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室等独立空间,配备了自助借还书机、电子图书机、电子读报机、智能会议平板等设备,可开展阅读沙龙、小型讲座、文艺培训等活动。
阅读区充满浓浓的北欧风情,桌上有鲜花,墙上有挂饰,营造了家的味道。有3000册藏书,与佛山市图书馆共用一套借阅系统,市民凭借身份证或借阅证即可免费借书。
展览厅设有高科技裸眼3D展示区、陶谷沙盘展示区、VR体验区、文化展示区等功能区,可以让市民全面了解中国陶谷的发展规划。开放当天,参加2018“筑梦佛山”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石湾分营的小朋友来到陶谷展示厅观看VCR,了解中国陶谷与石湾历史文化。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8届工陶学院毕业生作品展同期开展,这些极具创意的作品赢得了观众的点赞。
中国陶谷聚集了大批从事创意设计、陶艺文化的产业人才,丰富的产业和文化资源为陶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禅城区文体局副局长刘芳表示,中国陶谷智能文化家的正式落成开放,是禅城助力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又一个新举措。接下来,还将加快石湾公园陶·创客会馆公共文化创新示范点建设,探索构建“政府+园区+社区”共建共享格局,走出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
佛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桂红表示,中国陶谷智能文化家的落成开放是智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发展的良好契机。到2020年,佛山将结合镇街特点,在全市32个镇街中各建成至少一个智能文化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服务网络更加完善
在禅城,群众从家中出发,步行10分钟,必定能找到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近年来,禅城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家门口、零门槛”的社区文化生活圈,给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近3年来,禅城区在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方面投入超2亿元,整合了区、镇街、村居三级设施,覆盖全区的“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各类活动站点达875个。与此同时,禅城区非遗展览馆建设顺利推进,区文化馆新馆迁建和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有望在年底前完工,区图书馆扩建步伐加快。
为推动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禅城区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建设。2017年,禅城区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通过广东省验收并在全省推广。目前,辖区已形成“1主馆5分馆17成员馆”的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4月28日,禅城区率先在全市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建立起以区文化馆为总馆、各镇街文体服务中心为分馆、村(社区)为基层服务点的三级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禅城区采取一站式、组合式、组团式三种模式,大力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136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社区)100%全覆盖。中心基本做到每天对外开放,并有专人管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品供给更均衡更充分
为解决公共文化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禅城区以深化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进文化服务供给与百姓文化需求的无缝对接。
禅城区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向群众输送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投资共赢的社会化建设格局。在企业的参与建设下,去年下半年,丰宁寺、莲峰书院修缮工程顺利完工。目前,辖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达56个,以佛山创意产业园、知隐博物馆、岭南天地运营单位等为代表的一批组织和团队成为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是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增强活力的重要举措。目前,禅城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已分别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效果明显。
文化志愿服务是禅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7年,禅城区与高校联动,举办“青年123村居文化行动”,按照“文化巡演”“文化结对子”“文化志愿者到村居挂职”等模式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全年累计派出大学生文化志愿者近4000人次,服务群众超过20000人次,受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岭南年俗文化节、少儿读书节、“青春骄阳”青少年暑期文化活动、“璀璨夕阳”老年人文化活动……近年来,禅城区成功打造了一批文化活动品牌,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1000场次,受惠群众达300万人次,实现了文化活动常态化、品牌化。
搭建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更精准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一方面,总有人说不知道有哪些文化场馆和活动;另一方面,文化场馆又常常抱怨人气不足。这种不对称导致文化服务不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与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差距。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2016年起,禅城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并于2017年上半年上线运行。经过两期建设,禅城区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已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发布、场馆预约、节目点播和评价、文化创客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推荐和匹配等功能模块。
该平台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需求分析、文化节目/活动关注度分析等方式,实现文化服务的受众细分和服务细分。通过搜集市民对活动的评价和关注度,结合禅城区大数据中心的部分数据,向公众精准推荐公共文化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预算决策提供依据。
禅城区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上线后,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今年已接待访客18万人次。累计发布各类活动357次,在线收集各类活动报名超过1万人次。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巫志南认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大数据应用,能够有效采集服务对象的参与数据、分析行为特点、揭示内在规律,从而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禅城区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日后进一步汇集、分析和运用有关服务、平台、资源、管理、评价等方面的数据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