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戴 波
龙华街道地处深圳东北部,辖区总人口超过60万,各类工业企业近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约200家,是深圳典型的工业集聚区。因其工业属性,龙华街道外来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复杂,户籍人口不足其总人口的1/10。人口结构的复杂造成了龙华街道社会结构多元、社会关系复杂,社会矛盾突出、归属感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随着龙华街道转变社会治理理念,挖掘社会治理力量,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文融城,带动产业工人参与社会治理,有效促进了龙华街道现状的转变。
“发现问题后再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社会治理模式,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堵住社会问题产生的源头,才是科学的社会治理方式。”龙华街道综治办负责人说,近年来,龙华街道综治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为民导向,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普法、德育、文化宣传,组织各类文艺活动进社区、进厂区,改强制手段为引导手段,以文化沁润民心,人民群众理解配合并积极参与。
汪琪今年23岁,是工厂的一名技术工人,来深圳有两年多了。他说,刚来的时候对于这里很陌生,每天基本上就是车间、食堂到宿舍三点一线,也没有什么朋友和兴趣爱好,生活很枯燥,感觉这座城市很冰冷,房价也很贵,对于在深圳成家立业完全没有想法,那时的他觉得自己不属于深圳。但是,自从跟着同事徐佳参加清湖学堂公益文化课程后,他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通过公益课程的学习,他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他在这里也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有共同话题。“我们既是这里的客人又是这里的主人,清湖社区的乐友互惠餐厅就是工友们参与建设运营的。”汪琪说。
自2017年开始,龙华街道支柱产业园区青工“自治共享型社区”项目在“清湖社区租客自治联谊会”外,选取富康社区筹建了第二家“青年社区学堂”,突出法律援助与心理健康的服务特色。通过“青工社区生活自我管理”和“青工社区公共治理参与”模式创新青工服务的社会工作模式。创建了青工自治社团培育中心、青工职业教育成长中心、青工生活服务帮扶中心、青工正向文化传播中心四个社区自治共享中心,开展了鼓励青工“结交一批良师益友”“加入一个兴趣圈子”“参与一个自治社团”“提升一样职业能力”“制定一个发展目标”“搭建一个互助网络”的青工社区生活自我管理六个一工程,形成了自治参与型租客联谊会、社会治理型青工自治团、青工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项目、社会治理型青工自治社团、青工社区生活互助平台网络五大特色品牌项目。
龙华青工“自治共享型社区”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青工服务活动达226场次,服务青工超过1.5万人次。其中开设青工公益课程180余节次,参与青工4000余人次;培育青工自治社团10个,社员500多人,开展社团活动40余场次,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
龙华街道联华工业园则通过“心灵培力”员工成长辅导计划项目——幸福“纸”愈坊实现园区重整,焕发活力。该活动通过整合园区员工培训室等现有场所资源,围绕“纸文化与心理治愈”建设一个主题空间。该空间的设计规划由员工集体参与、共同决定,日常向员工开放,同时开设员工心理咨询窗口,定期开展绘画、手工工作坊等受员工喜欢的公益创意互动。另外该空间还开展“心灵培力”员工成长辅导、“和谐管理关系”沟通论坛、“园区责任感”参与总动员等活动,助力园区与城区的融合、员工之间的融合。
富士康科技园通过开展“幸福工程”项目,从生活状况、思想引导、个人成长、社会参与和社区融入等方面服务园区青工。截至目前,打造了居民创客大本营、社区模拟法庭、幸福健康屋、幸福英才集聚工程、幸福阳光工程、幸福人生大讲堂、幸福街艺空间、幸福居民联谊会、幸福拍档、“暖冬·暖心”一家亲十大品牌文化活动。“幸福工程”开展以来,已经开展活动196场次,参与居民2万余人次,其中幸福阳光工程吸引了大批热衷志愿服务的工人参与,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50场,逾3000人次参与。
“中国社会的治理,应该浸润中华文化的特质,文化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剂,通过文化渗透、文化培育,净化心灵,促进融合。未来龙华街道的社会建设工作要更紧密地和文化结合起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龙华街道综治办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