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篆刻基于一批中青年作者的努力,虽然只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但已经确立了与明清以来各流派、各阶段完全不同的新生的整体风貌(被许多人讥为“流行印风”)。篆刻在艺术大家庭中进一步巩固了独立的地位,篆刻史、论的研究也获得了空前的深入。不过,我觉得土生土长的、中国独有的篆刻艺术,不必参照西方模式,急于进入“现代艺术”行列,况且连西方人也没敢提艺术一定要走“全球一体化”之路。当然,我也十分关注那些与西方现代艺术“接轨”的探索性印作,它深具启示作用,但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篆刻艺术的主流。篆刻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可能具备自己的现代意义。从大的世界范畴看,这同样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王镛说:“篆刻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可能具备自己的现代意义。”
【土生多,土长少,如何是好?】
■评、奖关系往往密不可分,当我们谈论评选乱象时,很难将奖励方式割裂出去对前者进行单独论述。“低效扶持”是近些年来青年艺术扶持项目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使得投向青年艺术家的有限社会资源难以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站在宏观视角来看,一方面“无效扶持”的发生与评选行为的乱象息息相关,不少获奖者并非在创作上有独立思考、有持续创作热情的青年;另一方面,一些出资人在考虑不成熟的情况下便启动项目,或仅仅是为了完成对政府的承诺而匆忙“上马”,因此难以在短期内有较周全的规划,难以建立起可靠的专业团队。当然,客观来看奖励方式的完善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而社会资本对青年艺术的广泛介入也仅仅是近些年的事情。
——尹丹说:“以奖项来吸引青年艺术家参与,决定着有限扶持资源的分配和影响着他们对创作的评判标准。”
【奖项是“渔”不是“鱼”。】
■艺术家一定要有个性和辨识度,因为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标签。选择艺术家的基本标准是能否通过作品感知到艺术家的个性,能否呈现个人的真实状态。好的艺术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能够透过艺术表现自我,表现社会现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其对社会的思考。策展人是艺术家和观众沟通的桥梁,策展人应该有职业热情和使命感,通俗讲就是艺术家如何被看到对策展人来讲很重要。因此,策展人一定要跟艺术家有长时间的接触讨论,足够熟悉,才能提炼出艺术家的个性。而面向观众时,策展人要想方设法寻找一种观众容易接受的形式解读作品,语言方面不能用太深奥难懂的语言,而要用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语言。
——王焜生说:“策展人是艺术家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桥梁”要宽,更要结实。】
勉之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