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上合峰会效应为青岛带来文化发展新机遇
群众的掌声就是最好的交代
第四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将办
图片新闻
内蒙古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广西部署全区文化扶贫工作
保一方文化净土,做文化市场的忠诚卫士




 中国文化报 >  2018-08-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众的掌声就是最好的交代

    清  风

    近日某市召开创作座谈会,一位戏曲院团长在发言时表示:“如今没了评奖,感觉排戏没有动力。即使想排戏,也不敢打报告申请资金。因为奖项少了,万一评不上奖,跟上级领导没法交代。”这位院团长的“苦衷”,看似情有可原,但本质上仍是“唯得奖是瞻”的变体,没弄清文艺创作的初衷。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就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目的及意义作了明确解释。其中特别谈到,因为出现了“只为评奖而创作”的现象,所以要进行改革;同时强调,“文艺评奖是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文艺单位仍然“非常重视上级领导的看法”?笔者认为,这与一些地方的文艺创作体制机制没有理顺有关。在个别地区或单位,创排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其立项和评审过程中过于依赖“领导点头”:领导签字就能得到启动资金,反之则没有钱去排戏。这导致一些文艺创作者在工作中要时不时地“向上看”,过多地关注“领导意见”,由此便牺牲了作品的观赏性,甚至背离了文艺创作规律。

    文艺创作“向谁交代”的问题,历来是十分明确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也就是说,戏曲等文艺创作活动进行的动机,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不是其他。

    文艺创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拿一部地方戏的创排来说,编剧在创作中既要考虑剧种唱腔,同时又要考虑剧情的设置、音乐的节奏、演员的表演等。如果不遵循艺术规律,仅仅因为某位领导的某一句话就进行更改,这无疑是对创作的粗暴干涉。

    群众的掌声就是最好的交代。笔者建议,要实现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转变,创作者的眼光要多向下看,多深入生活倾听群众的声音,感知生活的温度。要更加自觉地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创作生产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而不是为了评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