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以更开放视野看待中国发展经验
图片新闻
中国“文物医生”在吴哥
东盟—中日韩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研讨班聚焦文化多样性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汉语教师在京研修
“丝路彩云”画展暨中国民族服装展在达卡闭幕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TM》电影交响视听音乐会亮相北京




 中国文化报 >  2018-08-0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更开放视野看待中国发展经验
——2018“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陈  璐

    7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18“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聚焦“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与世界”主题,邀请来自24个国家的28位汉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和智库学者及11位中方学者,围绕“中国发展新理念与国际合作新前景”“‘一带一路’与共同发展”“中国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分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有关中国文化与中国学研究的真知灼见,为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发展经验

    备受学界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全球视野下看待中国的发展,中国可以在国际合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备受海内外关注。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君如表示,中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过程中迅速发展,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为各国共同发展和国际广泛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愿意把发展经验和广大市场贡献给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认为,中国现在正进入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包括更高标准地接轨国际规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及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辉同样强调参与全球治理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这是应对当今世界各种挑战的重要途径。

    很多外国专家也认为,中国有能力应对国内和国际上的挑战,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多方合作作出贡献。布隆迪新闻出版局局长路易斯·坎文努巴萨表示,中国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驱动力,发展经验对全世界来讲都有借鉴意义。阿尔巴尼亚阿中文化协会会长斯巴修提出,中国的发展新理念为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也提供了协调发展的中国范本和治理方案。

    多位与会者指出文化在全球合作中的重要意义。白俄罗斯文化部原部长斯维特洛夫·鲍里斯历数了中白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和两国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从文化角度阐释了中欧关系,强调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和中国研究教授奥勒·德林认为,欧洲可以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中学到很多,欧亚合作的基础在于了解对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色。

    建言“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多位与会嘉宾介绍了各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肯定了“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作了展望。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东方学系汉学教研室主任纳比坚表示,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伙伴,产能合作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的显著成果。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教授艾立山认为,“16+1”合作框架可与“一带一路”充分对接,中东欧国家欢迎这样双赢的合作机制。埃塞俄比亚外交关系战略研究所对外政策研究室主任梅拉库·穆鲁阿勒姆提出,“一带一路”给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访问学者贺诗礼把“一带一路”形容为“走出去的新阶段”。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说,“一带一路”建设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各国可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找到利益汇合点。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诸多成果,如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机制,下一阶段,应该通过加强规则建设、加强社会文化的沟通、加强人员培训等,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不足。

    “文化”“连接”和“人”成为不少专家谈及“一带一路”时的关键词。黑山波德戈里察大学校长韦塞林·武科蒂奇认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石和落脚点,应让年轻人了解本国和其他参与国的文化传统。孟加拉国国际和战略研究院主席孟什·法耶兹·艾哈迈德说,很多国家都有连接的想法,而连接的关键在于人的相连。罗马尼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经济发展模式部主任萨尔米扎·潘瑟卡表示,罗中之间、欧亚之间的连接是由历史决定的,重建并加强这样的连接是趋势和必然。

    文明对话

    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体现在生态上的共存、经济上的共融和文化上的互信,探讨中国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梳理和挖掘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文化传统与基因很有价值。

    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主席荣大伟以儒学、道家、墨家的思想主张为例,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理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希望通过达成全球共识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教授包天民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民本思想”等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借鉴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在发言中提到,中华文化能够贡献给人类的,是人之为人、群之为群、家之为家、国之为国的一整套精神价值理论。

    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平等积极的对话与交流是与会专家的共识。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必须适应当下改革开放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他提出,学者必须在一个开放的体系里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实事求是认识中国历史在世界上起到的作用。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人类对话共同体,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智慧都会在其中发挥作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普西奇·拉多萨夫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积极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了解彼此文化、尊重对方价值观的基础上。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荣休教授伊维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陆建德等分别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指出交流对话的重要性。印度文化部文化资源和培训中心高级研究员舒明经建议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文学合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