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黄艺芹 记者洪伟成)由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中华大典·历史典》成果发布座谈会日前在上海社会科学国际创新基地举行。
《中华大典》是继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大型类书,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其编纂工程最早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18家古籍出版社负责人提出倡议,包括钱钟书、冯友兰、任继愈、钱学森、季羡林在内的300多位学者联名向国务院呼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1992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对《中华大典》编纂工程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
《历史典》是《中华大典》重要分典之一,下分《编年分典》和《人物分典》,总字数2073万字(含版权页为2103万字)。该典按照现代的学术理念对涉及中国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完整地收集、整理、排比和编纂,引用的古籍超过2000种,是全面反映1911年之前中国历史发展变迁的集大成著作。
《中华大典·历史典》原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担任主编,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的学者负责编撰。后因多种原因,改由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担任总编。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承担《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继续完成原承担编纂的五代、宋、元部分,其余部分主要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承担。2006年10月31日,《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为此联合签署颁发了《中华大典立项书》。在此前相关专家学者工作的基础上,该典经过10年的持续推进,于2017年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为国务院正式行文批准启动的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是在继承、弘扬中国类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汉文古籍(含已翻译成汉文的少数民族古籍)参照现代科学分类法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分类整理和汇编总结的新型类书。全书共有24部类116部分典,其中4000万字以上的大型典9部,2000万至3500万字的中型典8部,另有7部1500万字以下的小型典;总计辑录经典古籍2万余种,总字数近8亿字,超过了我国所有古代类书字数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