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财富周刊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创意经济
  标题导航
“京津冀”旅游班列首发
从“干工业”到“看工业” 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让祖国的大规模工业遗产活起来




 中国文化报 >  2018-08-1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祖国的大规模工业遗产活起来

    □□        钟旅平

    何谓文化?从人类学家泰勒开始,仅人类学界就有100多种理解。最为通行的理解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可以表现为制度规范,但其核心在于价值体系,所以梁启超说:“文化是有价值之共业也。”一提到文化,我们更多联想的是农耕时代的文化,殊不知18世纪以来,对人类文明发展变化影响最大最深刻的是工业文化,今天我们的生活仍然在接受工业文化的塑造和规范,而且更加普遍和深入。但是,造成这一历史格局和宏大场景的正是人本身的劳动和创造。马克思非常经典地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因此,尊重工业历史、保护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是生活在工业时代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觉悟历史、思考文明变迁的必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但是,即使对整个世界而言,在工业遗产领域的自觉也是姗姗来迟的。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场景依然“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当中,我们对距离自己最近的,也最不稀缺的文化资源缺乏精神维度的敬畏和认知;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自工业化以来,人们在享有工业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倍感文明剧烈变动的震荡和撕裂,因而,对工业文化的情感具有天然的复杂性。然而,一个不可阻挡的工业文化自觉时代还是到来了。

    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开启了对工业遗迹和遗物记录和保存的历史。1973年,在世界最早的铁桥所在地——铁桥峡谷博物馆召开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工业遗产。1978年,第一个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宣告成立,至此,工业遗产保护运动迅速波及所有经历过工业化的国家。直到2001年,工业遗产才真正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何为工业遗产?2003年7月,俄国下塔吉尔(Nizhny Tagil)召开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会议发表《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以下简称《宪章》)指出:工业遗产包括建筑、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工厂矿场、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场所、交通运输,以及用于居住、宗教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宪章》还表明,工业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历史、文化、知识、科术、经济和艺术等多重价值。《宪章》不仅厘清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广泛内容,也同时指出了为激活工业遗产的多种内涵和潜能,使其在重构当代生活方式中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文化自觉迅速提升,更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创造性地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2006年4月18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江苏省文物局和无锡市文化局联合在无锡召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议提出,要重点保护特殊的文化景观——工业遗产。中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性文件——《无锡建议》就因此诞生,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迈出了全面、实质性的步伐。2018年1月27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正式公布,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汉阳铁厂、京张铁路等100个项目入选。这意味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进入体系化推进的阶段。事实上,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各省各地根据工业遗产资源的实际状况,广泛吸纳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正在探索把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大胆将工业遗产和文化创意、城市建设、人文教育、旅游体验、文博产业等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并已取得让人欣喜的成就。

    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也是当今时代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和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探索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步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劳动和创造,在工业遗产的历史和地理分布中,浓缩性地包含了历次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这些工业遗产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的历史见证和壮阔场景。随着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工业产业布局、技术水平和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巨量工业资源正陆续消弭了物质生产的功能,而凸显文化的功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人民曾经用勤劳和智慧所构筑起来的伟大历史景观,正重新转化为塑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雄壮的文化篇章,这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