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创意经济
  标题导航
我的山水情缘
刘玉璞简介
北京金艺桥艺术空间:多重保障构建“艺+”产业链




 中国文化报 >  2018-08-1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山水情缘
——画家刘玉璞自述

    唐古拉山下牧马人(国画) 刘玉璞

    天上僧寺(国画) 刘玉璞

    佛宫禅声(国画) 刘玉璞

    碧岚青黛(国画) 刘玉璞

     □□ 刘玉璞

    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之源是纷纭万状、丰富多彩的,也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勤奋地饱饮生活之泉,才会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成为时代的乐章,古今有成就的艺术家都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历来提倡继承发扬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寻找挖掘创作题材,观察了解山川之势,自然之美,熟悉掌握自然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飞瀑流溪,云霞雾雨,把它们的四时变化存于胸中,用满腔激情落于纸上。

    古人云: “观山而情满于山。”至山水之全景,须看真山,其重叠压覆以近次远,分布高低,转折回绕,主宾相辅,各有顺序,一山有一山之形势,群山有群山之形势也。看山者,以近看取其质,以远看取其势,山之体势不一,或崔巍,或嵯峨,或雄浑,或峭拔,或苍润,或明秀,皆入妙品。

    石涛画黄山造诣精深,是因为他长期住在黄山,熟悉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飞瀑、流水和四时变幻,胸有黄山的创作素材的缘故。张大千画长江万里图长卷是因为他登山临水,面对山川河流的写生,观察三峡的山石结构、树木姿态、烟云流水的变化,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每个画家需要走的路,也是我恪守的宗旨。因此,遵守着这条古训我对祖国名山大川力求亲临游历,以广见闻,实地写生,观察山之形势,理解其质。多年来我先后历访了泰山、庐山、井冈山、峨眉山等地,仅黄山我就去过八次,每到一地,我不但要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还要了解地貌和山石的结构,研究山的构成走势,云的流向,水的源头,细心分析用什么皴法表现,用什么方法留云、画水,以达到画面的完美效果。如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绝、峨嵋的秀美、庐山的神秘等,它们就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处理,因为环境不同,山势走向不同,岩石结构不同,山上的植物也不同,出现的云雾流水也不同,画面所表现的手法更是不同,只有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其特点才能画出完美的艺术品,也正是由于我坚持到大自然中实地考察采风写生,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力求在浓厚的中国绘画土壤中对山水画的审美情趣、审美技巧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才有了我自己的绘画风格。

    过去在我的绘画经历中,表现最多的题材是内地的山水,亭台楼阁,山村水乡风情,那种清丽、悠适的山村水乡韵味和壮丽河山总能给人激情四溢的情感。我热爱大自然的美景,更热爱名山大川。西北高原连绵横亘的山峦,寂寥苍凉的茫茫戈壁是我想去的地方,总想去探寻那里的久远历史与神秘风情。

    1993年9月一个机缘促使我拿起了画笔,投入到贺兰山辽旷神秘的大自然中写生采风。采风之后经过3个月的努力,一幅长卷《贺兰山颂》完成了。在创作《贺兰山颂》长卷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大开大合的表现手法以彰显山势的壮阔,在用笔用墨上我使用了勾、皴、平涂、侧擦的笔法和干、湿、浓、淡、染的墨色以求画面的凝重,在用色上求冷暖对比关系,求艳、求稳以显画面的大气与浑厚,并注意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画面达到可观性。总之通过这幅长卷的创作,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的至理名言。

    作品创作出来后,于希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 “玉璞你做了件大事,这张大画在山东美术界会产生一定影响,你对山东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构图多变,山的安排错落有序,山与山的呼应非常合理,有笔有墨,有虚有实,色彩的处理上沉稳大方。作品可观、可游、可居,给人以遐想的余地。”魏启后观看后赞誉道:“前无古人,可谓破天荒,对中国传统山水是个重大的补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