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 阳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有了‘海上图书漂流箱’,捕捞作业之余可以充充电。”8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企沙码头人潮涌动。开海仪式后,长达3个多月的封渔期宣告结束,大大小小的渔船收锚起航,千帆竞发,场面蔚为壮观。渔民张振财的渔船也在其中。
和以往不同,这一次出海,张振财的船上多了一个“海上图书漂流箱”,里面的书籍将给他枯燥的捕捞作业带来一缕暖心书香。
张振财是第一批领到“海上图书漂流箱”的渔民。8月9日,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在企沙码头举办了一场简单的“海上图书漂流箱”发放仪式,把100个漂流箱发放到80个渔民和20个海产养殖户手中。这些漂流箱其实是长30厘米、宽和高各20厘米的塑料收纳盒,里面分别装有20本书籍,箱子外表贴着“海上图书漂流箱”的标志,这是防城港推出的又一项海上流动特色文化服务。
企沙港是广西第二大渔港,拥有大小渔船2000多艘,大多数的渔民来自企沙镇的华侨村。以往渔民出海捕鱼,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以上,在茫茫大海中,没有电子信号,电视、手机都没办法使用,业余生活十分枯燥。
“希望通过‘海上图书漂流箱’解决渔民读书难、娱乐少的问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枝节末梢。”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公共文化科科长韦希霖介绍,“海上图书漂流箱”首批配送的图书一共2000册,其中既有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和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书籍,也有渔业、经济、科普、文学、传记、普法等不同类别的书籍,每个漂流箱中的书目都不相同,全部由防城港市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配送或捐赠。
“这个箱子特别好,这里面的书我们全家人都能用上。”捕鱼十几年的华侨村村民张振财在领到“海上图书漂流箱”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张振财说,他喜欢水产养殖类的书籍,妻子对养生书籍感兴趣,一些辅导类用书则对儿子学习有帮助。
“每个书箱里配一张交换卡,每隔10天或半个月,由村委会组织渔民互相交换,让这些书在渔民中间流通起来。”华侨村村委会主任张振明表示,读书能让人增长知识,富而思进。
“接下来会陆续增加视频、影碟等资料,丰富漂流箱的内容,给渔民提供更多选择。”韦希霖说,华侨村是一个试点,今后要在全市海域范围推广开来。
防城港是一个边海城市,有584公里海岸线和近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产养殖、捕捞是沿海群众普遍的生产方式。为了满足海产养殖户、渔民的文化需求,近两年,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期间,防城港通过搭建“文缘号”海上流动图书室、海上“渔家书屋”等做法,着力打造沿海文化惠民示范带。
从企沙码头乘船行驶约5公里,便到了渔民李亚旺在渔港里的“家”,这是两间搭建在渔排上的简易木屋。如今,这里不仅是李亚旺一家捕鱼之余休憩的地方,同时也是企沙渔港建在海上的一个“渔家书屋”。
“渔家书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收藏了近500本各类图书供人借阅,还设有阅览区,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实现WiFi覆盖。海上“渔家书屋”让渔民们“早上看日出,下午看日落,晚上看星星”成了历史,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改变了像李亚旺这样的渔民的生活,读书、下棋、看电影、聊天……这个小小的“渔家书屋”一到晚上就热闹起来了。
此外,防城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还与渔民合作,借用他们的渔船设立了3个“文缘号”海上流动图书室。只要看到有“文缘号”标志的渔船,不管是在海上捕鱼还是停船靠岸,渔民都可以上船去看书。
“海上‘渔家书屋’和‘文缘号’海上流动图书室,已成为开展文化流动服务的基地。”防城港市图书馆活动部主任凌芝介绍,最近两年,防城港市图书馆为沿海渔港和水产养殖基地送去各类讲座、读书沙龙10余场次,丰富了渔民的文化生活。
“与海上‘渔家书屋’和‘文缘号’海上流动图书室相比,‘海上图书漂流箱’成本更低,操作简单,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流动服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主任许大俭说。
“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惠民的内容和形式,真正让百姓享受文化红利,为百姓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防城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黄强余表示,让渔民伴着书香去远航,是实现渔民文化权利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沿海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