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文/图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与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西兴乡平度村相隔4000多里。8月17日,“山东乡音关东行”平度市文化走亲团一行40余人经过千里跋涉,抵达了位于祖国北疆的平度村。走亲团刚一入村,穿戴整齐、手拿舞扇的村民便以欢快活泼的东北大秧歌迎接远道而来的“老乡”。平度村村民兰美芝高兴地说:“听说老乡要来,俺们提早就开始忙乎,创排了新秧歌、腰鼓舞,每天都要练上好几遍。”
说是“老乡”,是因为平度村的大部分村民祖籍都是山东平度,这段渊源大概要追溯到闯关东时期。多年来,两地无论是官方交流还是民间走动都比较频繁。只是这一次,来村里的走亲团规模更大。平度市委宣传部部长兼文化走亲团团长刘波说,希望通过文化走亲的形式,促进平度市与平度村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进一步拉近两地人之间的距离。
参观:走进闯关东纪念馆
8月17日下午,走亲团走进位于平度村的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该馆是2014年在平度村史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6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分服装、耕具、艺术品等6个区域,展出了该村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生产生活中所用到的棉衣、犁杖、煤油灯等实物和300多幅老照片,详尽记录了闯关东时期人们从山东平度迁移到黑龙江孙吴,以及平度村从贫穷到发展再到富裕的整个过程。
走亲团成员一边听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馆长张兆海介绍该馆的创建过程,一边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小推车、布褂、月饼模具等很多物品都为大家所熟悉。这里的每一件物品或图片都有故事,这些故事汇集成一股努力进取、奋发向上、抗争命运的精神力量,震撼并激励着走亲团的成员。平度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孙连英说,闯关东精神值得人们珍惜、体会、学习和践行。
其实,闯关东纪念馆曾多次得到平度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早在1989年成立平度村村史馆时,平度市就曾捐助1万元。2011年,平度村村史馆进行扩建,平度市又支持了10万元。而这次走亲团再次拿出10万元支持该馆建设。平度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成爱说,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记录和展示了平度村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不菲成绩,它的建设别具意义,希望能建设发展得更好。
座谈:增进了解 拉近距离
文化走亲团在平度村交流期间,当地举行了一场闯关东精神座谈会,与会者围绕平度村建设并结合闯关东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
据张兆海介绍,1957年建村的平度村当时只有两头牛、一匹马、一辆花轱辘车、土地10多垧,而到了1989年,平度村已发展成为有链条式拖拉机9台、联合收割机5台、土地2000多垧的富裕村。2011年,平度村一跃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排头兵,并被评为黑龙江省孙吴县新农村建设五星级村。孙吴县文广局局长徐钧说,为了让村里富起来,过去村民们夏季种田、冬季上山伐木,一年干活360天,只有过年的5天才放假,这种苦不是什么人都能吃的,这也是闯关东精神的延伸与真实写照。
刘波说:“平度村拼搏向上的精神值得关注,我们会认真总结,将平度村在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带回到平度市进行宣扬,使其成为平度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文化走亲团的成员也表示,平度村的发展故事让他们了解到过去人们创业的艰辛和不易,也激励着他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勇于直面困难和挑战。
座谈会上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平度市向平度村赠送“山东乡音关东行”牌匾和100多册包括《徐万且与二十四节气》《食在平度》等在内的由平度市作者创作的图书。这些图书因贴近生活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受到村民们的喜爱。今年65岁的平度村村民乔玉华翻着李三泰著的《乡村记忆》说:“这本书里有作者自编的小诗,还有农民画、书法等内容,描绘的都是山东老家的事,看了之后勾起了我对老家的记忆。”
演出:吕剧团走进平度村
平度市吕剧团要在平度村演出的消息一出,村民们立刻热闹起来。68岁的村民苗修福说,七八岁在山东老家的时候看过吕剧,之后好像就再没看过。
8月17日晚,平度市吕剧团精心打造的吕剧《姊妹易嫁》在平度村文化广场上演。该剧说的是姐姐素花自幼与毛纪订婚,娶亲之日因嫌毛家贫穷竟不顾旧日情义拒绝完婚,妹妹素梅感念毛纪忠诚愿代姐出嫁,上轿之时全家得知毛纪已中新科状元,姐姐素花羞愧难当、后悔不已。
随着剧情的变化,村民的热情也不断高涨,掌声一波接着一波。演员杨冬梅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村民这么热情,座位坐满了,有的人干脆就站着看,一直坚持到结束。”
平度市吕剧团团长刘秀霞说,作为此次文化走亲的重头戏,剧团精心准备了《姊妹易嫁》《龙凤面》《墙头记》三出经典吕剧大戏,“演员们听说要到平度村演出都很兴奋,每个人都认真准备,目的就是想让村民看到老家人演的家乡戏,让村民感受到家乡人的热情。”
刘成爱说,文化走亲活动让平度村和平度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两地的文化内涵及影响力,这种互动方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