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豆
身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和同事们一样,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是对我们所从事的文艺创作和演出工作的意义、作用和目标进行了高度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联系到自身近期的工作,通过多次参加各类下基层活动,以及赴浙江、湖北的文艺宣讲任务,我深刻体会到,这样的活动既是接触生活、接近群众、提升自己的“必修课”,也是和大家一起汇报、相互交流各自艺术创作心得的好机会。
我从事的专业是舞蹈。1997年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在各级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我先后在舞蹈演员、排练老师、舞蹈编导、艺术总监的岗位上工作锻炼,和身边的同志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我由衷地体会到:在艺术领域,有许许多多的前辈、大师不断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成就了中国舞蹈的璀璨道路和辉煌前景。我们是幸运的一代青年舞蹈人。在这些前辈、大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们深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多么重要。同时,我们更要求自己永远牢记并践行“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出”的宗旨。
人民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艺术的人民性决定了艺术的生命力源于人民、源于生活。缺乏现实生活体验的文艺作品,不可能具备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必须源自生活、贴近生活,我们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捕捉创作切入点。
这使我联想起自己参与舞蹈诗《延安记忆·张思德》创作时的亲身经历。
舞蹈诗《延安记忆》全剧共有8个篇章,我负责其中《张思德》部分的创作与表演任务。刚接到这项任务时,我十分高兴,同时深感任务艰巨。我从小就梦想当兵,但12岁开始学舞蹈,没能圆自己儿时的“军人梦”。所以,我特别愿意在舞台上演绎军人形象,无论舞剧或是话剧,从红军、游击队、八路军、志愿军到随队军医,再到穿迷彩服的现代士兵,我几乎都演过。我在舞台上手持钢枪大刀,奋不顾身地浴血奋战。可以说,舞蹈帮我实现了参军的梦想。
然而,当我把自己关进练功房、闭门造车地编舞时,我惊奇地发现:手中没了道具枪,我竟然找不到战士的感觉了。于是,总导演左青老师让我先静下心来,从学习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事迹和查阅相关资料入手,让自己尽快和角色取得情感共鸣。通过查阅与张思德相关的历史资料、电影和文学作品,经过无数次与历史“对话”,在“张思德胸前的白毛巾”这一人物符号上,我终于找到了艺术创作的切入点。我感叹:原来当张思德背着为部队战士们做饭的大锅和柴火,踏着刚毅的步伐时,一个“用胸前的白毛巾擦汗”的舞蹈动作,比任何无意义的大跳、大转、大翻等技术动作都更具人物鲜活的生命质感和艺术张力。
当这部剧目顺利完成首演后,舞蹈诗《延安记忆》剧组开启了“延安—西安—北京”的巡演,全体剧组人员也得以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延安正是我要用舞蹈艺术塑造的主人公——革命先烈张思德生活战斗过并献出宝贵生命的地方。我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亲身感受那一方革命水土赋予人的情怀和崇高品德,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
在思想认识得到升华以后,我们再一次对原本已经定稿的舞蹈进行修改,使已经开始演出的剧目在艺术质量上有了明显提高。我由衷体会到: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会随着创作者和表演者对生活、对人物原型的不断深入了解和感悟,随着不断听取观众的反馈和建议,不断锤炼,得以提高和升华。
确立为人民演出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这既是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我深知:下基层、下部队、赴一线深入生活,为人民演出,是我们拥抱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和活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跟随各级组织先后赴新疆、贵州,赴四川汶川、雅安和陕西耀州、浙江淳安下姜村、江苏盐池,以及海南红色娘子军基地、成都战斗机研发基地、地震灾区及灾后暂住区、武警反恐部队、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火箭军某基地、北京房山革命老区、成都一汽工厂车间、井冈山革命老区……我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慰问演出、开设舞蹈辅导课,不仅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对自身的思想和业务也有很大的提升。毋庸讳言,许多地方的演出条件是很艰苦的,然而,和老百姓连成一片,手拉手、心连心地沟通互动,让我无数次被人们的真情所感动。这是任何鲜花和掌声都无法替代的。
作为一门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艺术,舞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一定的优势。这些年,国家创造各种条件,给了我许多登上世界一流舞台的机会。我深知:文艺演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视听观赏层面,更应该通过我们的创作和演出,传播阳光积极、健康强大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来,我会继续和同志们一起努力,在舞蹈艺术领域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作者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