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芹
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并参与互动,这是上海宝山区带给市民的文化福利,也是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真实写照。
近日,第十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在11支来自国外艺术团体与宝山本地民间艺术团的行街表演中拉开帷幕。当天,来自俄罗斯、波兰、韩国、克罗地亚等国家的舞蹈团队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在宝山牡丹江路上逐一亮相。道路两旁围满了观众,站在前排的市民葛莉早早就来踩点占位,生怕错过了这份精彩。一个多小时的巡演让她看得如痴如醉:“艺术节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国际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也让我们一饱全区群文团队的风采。这些舞蹈别具特色,仿佛在与我们讲述那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让我们从艺术中长了见识。”
创办于1995年的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是上海最早的国际民间艺术节。23年来,秉承“老百姓的艺术盛会,家门口的五洲风情”的宗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先后吸引了50多个国家、100多支艺术团队、3000多名民间艺术家参与,惠及群众200多万人次,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文化盛宴。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王一川说:“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如同一颗落入宝山的种子,它在这里生根、发芽、生长,慢慢吐露花苞,如今这朵文艺之花已花香四溢、美妙动人。”
来自保加利亚“舒门”传统民族歌舞团的拉多斯拉夫今年是首次参加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在后场等待上台的他非常兴奋:“此前我就对中国的文化尤其是舞蹈艺术很感兴趣,此番正好可以通过艺术节来一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探索之旅。”当天的巡街展演结束后,宝山体育中心迎来了一场开幕演出,除了外国团队的表演外,还有宝山当地特色民间文化团队的展演。宝山体育中心临时候场室里摆放着几块现场演出直播屏幕,吸引了一众外国团队驻足观看,并不时响起热烈掌声。参加过多次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新西兰奥克兰毛利艺术团的安妮特·韦希看得津津有味,她说:“每次来这里都能给我不同的启发,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中国文化的精彩。”她热情地介绍毛利舞蹈的特点和团队的由来,“希望每次来这里都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毛利文化。”
同样,宝山的文艺团队也很珍惜这个平台。前几年参加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之后,来自宝山区罗泾镇的刘菊兰就“上了瘾”。无奈带外孙忙让她抽不了身,今年外孙长大了,刘菊兰又参与了进来。她的团队带来了罗泾镇特色民俗互动舞《十字挑花秀罗泾》。她说,前不久,艺术节组委会还组织外国团队到社区文化中心进行演出交流,“当我们一起载歌载舞时,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是文化无国界。”
“请进来,走出去”是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办节方针。让来自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在宝山的舞台上汇聚的同时,上海的本土文化也在这个舞台闪耀登场。在宝山,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民间绝活,罗泾十字挑花、罗店龙船、庙行秧歌、淞南皮影舞等,成为“一地一品”文化名片。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历史变迁,是宝山乃至上海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作为艺术节的“节中节”,宝山12个街镇自发组织举办“一地一品”特色活动。罗泾镇迎来了第五届罗泾“古韵泾彩”民间文化节;杨行镇办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杨行年会;顾村镇则打出“诗歌文化节”的品牌……每届艺术节都有一个吸引外国团队的保留项目——做一天真正的“宝山人”。做布艺堆画、学剪纸、品中国茶……在搭建各国各民族艺术交流平台的同时,宝山区用文化体验的方式回馈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们。
以民间艺术为主,以民间弄堂为阵地,国内外艺术家在艺术节期间走到老百姓家里、走进社区,或演出或讲座或教学或同台献演,让市民百姓拥抱世界、拥抱艺术,提升人文艺术素养。本届艺术节期间,谷好好、辛丽丽、王珮瑜、黄豆豆等10位艺术家也倾情加盟,在宝山大剧荟等活动中登台献艺,与市民共享文化盛宴。王一川说:“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艺术节,我们要让最广泛的人民大众参与其中,让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从“钢花”纳新、“浪花”澎湃、“樱花”如锦,到如今的“文艺之花”处处绽放,宝山用文化的精气神带动城市的转型发展,推进文化与城市生活多元融合,也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说:“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为着力点,宝山将致力于国际民间艺术之城的打造,探索、创新国际民间艺术节的运行机制和办节模式,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华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