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这次我们想通过舞蹈表演,还原彝族少女成年、出嫁的过程。”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导孙瑜说。为在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专业组比赛上取得好成绩,比赛前孙瑜早早来到彩排现场观摩其他城市特别是少数民族自治州的节目。她说,与以往扮装表演民族舞蹈有些不同,这次收获更多,现场可以和真正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家进行交流,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更能激起演员的表演欲望。
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切身感受,都无法领略其魅力。日前,由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四川宜宾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在宜宾市举行。为期5天的艺术节以“最炫民族风·竹韵蜀乡情”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宜宾、成都、攀枝花、泸州、乐山、绵阳、雅安7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以及西南民族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民族学院等5个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团队携少数民族歌舞节目参加演出。可以说,这是四川省主要少数民族歌舞节目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民族精品服饰的一次集中展示。
10月23日晚,由《竹风》《族韵》《和谐》《青春》《世界》5个篇章组成的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在宜宾市三江口长江公园举行,全面展示了四川多个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风情与魅力。“以前只知道藏族、彝族群众能歌善舞,没想到苗族的舞蹈也很有感染力。”来自成都的观众张蓉华说。据开幕式演出导演张昂介绍,由于整场开幕式时间有限,为了尽可能地展现和还原四川各少数民族的风俗风情,最终将每个民族节目截取了最精华的2分钟内容进行综合展示,希望让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本届艺术节期间,无论是剧目展示还是专业组比赛,“还原”都成为关键词。
10月24日晚,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展演的剧目《圣洁甘孜·亚丁情》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满场喝彩。据甘孜州歌舞团团长拥塔拉姆介绍,《圣洁甘孜·亚丁情》取材于稻城亚丁三座雪山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通过《弦子舞》《丰收》《打墙歌》等具有生活气息和民族色彩的歌舞表演,完美还原了甘孜传统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正在慢慢变淡,我们以艺术的形式还原一些民俗文化,让年轻人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拥塔拉姆说。
宜宾是四川省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回族、满族、苗族、彝族等38个少数民族。在本次专业组比赛中,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根据彝族对太阳崇拜的民俗文化编排了节目《永远的太阳鼓》。“我们通过考古信息发现,太阳崇拜在彝族生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而我们的节目以鼓作为载体,通过表演对这一文化进行真实还原。”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总监王健说,宜宾另外一个参赛节目《守望者》也是用苗族标志性图腾牛角作为表达载体,还原了苗族人辛勤耕耘的传统文化精神。
来自四川民族学院的33名学生带来的器乐演奏《藏乡新韵》则更好地还原了近年来精准扶贫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改变。据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彭绍文介绍,近年来,甘孜州的众多贫困县在四川各兄弟市州的对口援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藏族乡村百姓对新生活的感受和对新时代的感恩都表现在作品里了。”
此外,由阿坝师范学院带来的舞蹈《魂归故里·辫子情》展示了嘉绒藏族的锅庄舞蹈;女子群舞《泸沽湖畔》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摩梭姑娘幸福甜蜜的生活……“虽然都是少数民族题材,但今年各代表队的表演更多是通过人物的类型‘描写’,还原本民族最真实的传统文化,不仅充满正能量,也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和谐、团结的价值观。”本届艺术节专业组评委、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谭勇说。
除了展现少数民族风貌风情的舞台艺术精品外,本届艺术节还举办了集四川民间书画、美术、摄影、手工等艺术作品的“四川少数民族乡村艺术大展”,共收集到参赛市州、高校选送的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890件,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作品也展现了四川少数民族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