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
民国时期,饱读诗书的新一代有识之士笃信“一切的希望悬于教育”,兴办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式新学堂、新学校。晚清以后开始兴办女学堂,到了民国,学校和女校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对“新女性”走出家庭的呼唤,更是深深影响了有条件接触新风的民国姑娘,她们的衣着打扮,在小说、影视剧和渐次兴起的各种摄影工作室中不断被复现,过去的时尚亦成为今天“民国范儿”的复古流行。
女学堂最初兴起之时,最被看重的竟然不是授课内容、办学理念、招考章程,而是女学生的服装设计;由于世人对女子抛头露面非议纷纷,不得已,女学生装被要求“裙长过膝、衣不束腰”,但仍然不能阻止女学生成为社会“流动的风景”。一方面,社会革新、求开风气之先;另一方面,女学生的构成十分复杂,适龄就学的应届生,留学异国的海归派,不甘寂寞的少奶奶……使得女学生的装束被“穿着猩红裤袜,后拖尾辫”的风格大大影响,有碍风化。我们今天最熟悉的那种民国女生扮相,正是出自民国教育部1911年颁布的《学校制服规程令》,它规定女学生着装统一“着裙,裙用黑色”。
不过这种学生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几经改易、样式丰富。“五四”以后,女学生装的上衣改良为腰身窄小的对襟袄,圆弧形的摆长不过臀,袖口是七寸的“倒大袖”,衣领、衣摆和袖口都缀上花边,更显时尚气息。除了我们熟悉的上衣下裙,民国女校服还有直开襟、有束腰的连衣裙,样式类同于今天淘宝上的“复古风”,这些连衣裙还往往带有泡泡袖、喇叭袖的前卫设计;除此之外,文学女青年的装束怎能少了旗袍——只不过和十里洋场相比,校园女生的旗袍款式更加大方,颜色也更加素雅。时至今日,在香港、台湾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华人聚居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女校)里,女孩子仍然保留着穿着旗袍为校服的传统,延续和复制了令人赞叹与追怀的“民国范儿”。
民国女生的穿搭可不会仅限于黑裙装和改良旗袍。耍帅炫酷的衬衫西装,作为一种前卫而硬朗的造型形象,也十分为民国姑娘青睐。那时候,凡是有条件的人家,再“淑女”的姑娘,都愿意有一张女扮男装的照片。萧红南下北京时,就照了一张身穿西服的黑白照。为了显示帅气与不羁,她还特地微翘起一只腿来,将手插进裤兜里。而随着话剧等文艺形式的流行,在文学青年的好多话剧作品中,女生穿着男生的戏装也成为一道风景,周总理和邓颖超就是在南开演剧时反串搭戏、终成革命伴侣。比西装式男装更加追求反差与前卫的女生装扮,恐怕要属骑马装了。一双及膝的黑色马靴、被马靴束住裤脚的深色阔腿长裤,搭配一件浅色衬衫,再在颈间系上一条围巾——英伦风十足而英气逼人的林徽因,正是常以得意的骑马装来主持“太太的客厅”沙龙,也给初见时的萧乾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衣着的革新必然伴随着发型潮流的改易。以女学生为主力的民国新女性最为激进的发型时尚便是剪短发,它不仅代表了审美的追求,更是代表了对女性解放、平权的向往,短发的流行,颇多坎坷;被鲁迅先生撰文纪念的刘和珍君,就曾因带头剪短发被学校勒令退学。年轻女性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儿”;女学生的发式,则将“前刘海儿”发展为犀利的“燕尾式”(将额发分成两绺,并修剪成尖角,形如燕尾),以及更为犀利、也更为流行的“满天星”(一种极短的刘海儿,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很像今天一些另类模特和叛逆少女的造型。后来,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染发也一时成为城市女性追求的时髦方式,只不过并不适合女学生的装扮。而时装表演、选美比赛,都是民国时期就流行过的事物了。
阅读新文学、追求新思想的民国女学生,被时人称为“自由女”,她们的衣着自然也成为一时的风尚。张恨水《啼笑因缘》里那个唱大鼓的凤喜“一件蓝竹布褂,束着黑布短裙,头上也改绾了双圆髻”,换上学生装,整个人都精神起来。梨园名家孟小冬、电影明星王人美等等名人,也都喜欢女学生装,并留有相当清纯可人的胶片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