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拥抱“文物触网”的广阔前景
博物馆“上新”多多益善
文学经典的形成
用心改进服务是最好的危机公关
报刊亭升级应避免“千亭一面”
西江月·旅游“红榜”歌
为语言文化交融互鉴“add oil”




 中国文化报 >  2018-11-30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语言文化交融互鉴“add oil”

    薛  帅

    日前,又一条中式英语词汇“add oil”(加油)被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引发中外媒体和广大网友的热烈争论。

    不得不说,越来越多的“中式英语”被主流英语世界认可、接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壮大的“存在感”和文化影响力。而据笔者观察,《牛津英语词典》在其悠久历史中实际上吸纳了诸多“中国血统”词汇,其中不少与中国食物和传统文化有关,如“hoisin”(海鲜)“shumai”(烧卖)“qipao”(旗袍)“qigong”(气功)等。足以证明,随着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在对世界发挥着作用。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互动也越发频繁,相互影响愈发深远。而两种语言相互交织的“地带”越来越广,正反映出语言在国际环境下日益本土化与多元化的趋势。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的传播介质,语言的更新与变化,折射出不同文化的共生、交流与融合,加速着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发展进程。我们更要以开阔包容的心胸、与时俱进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情为之“add oil”。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