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戏曲焕发时代光辉
一次戏曲普查工作的大检阅
800年梨园戏迎来新生
百戏盛典:新时代剧种建设的示范
“接地气”才能增强戏曲的生命力
从百戏盛典看戏曲的“发掘、发现、发展”
重新发现中国戏曲的美
昆山观剧杂感
避免地方剧种音乐特征同质化
向戏曲百戏盛典致敬




 中国文化报 >  2018-12-1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接地气”才能增强戏曲的生命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朱恒夫

    戏曲本是草根的艺术,也就是广大老百姓的艺术,但是,近几十年来,许多人有意识地将其雅化,拔高成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称之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组织普通老百姓进剧场看戏曲,名之曰让基层群众享受高雅的艺术。戏曲在内容和形式上也由俗趋“雅”:在剧旨上力求展示新的思想,并以这些新思想对大众进行启蒙教育;在人物塑造上,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竭力将人物极其复杂的性格挖掘出来;在舞美上,不惜耗费巨资打造出真实的场景,舞台上的雨是真下,溪水是真流,连家具都可能是红木的。然而,戏曲艺术的特质却愈来愈少,鲜有剧目是靠票房演下去的。一句话,不接地气!

    戏曲衰萎的原因表象上是人们疏远了戏曲,老百姓不愿购票进剧场看戏了,然其实质是戏曲背离了百姓,客观上和广大观众拉开了距离。而任何戏剧形式都是观众的艺术,没有了广大观众的支持,“孤芳自赏”,靠国家财政养活,是支撑不了多久的。戏曲要增强生命力,唯一的途径就是接地气。如何做,笔者的三点思考可供参考。

    一是反映广大老百姓的心声,颂扬老百姓肯定的道德,简言之,就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替老百姓说话。现在戏曲界似乎认同了这样的剧目编创思想,即内容要有“现代性”。于是乎,产生了探求潘金莲杀夫的社会原因的川剧剧目、剖析曹操与杨修虽然有着共同的理想却水火不容的症结所在的京剧剧目、寻找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因素的姚剧剧目等。具有“现代性”的戏曲剧目所表现的思想观念确实是正确的,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意识,但当下更要考虑普通观众的关心程度。也许有人会说,时代进步了,戏曲剧目应该与时俱进,尤其是戏曲现代戏,要融入新的思想观念,以促进人们认识上的进步。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和做法,但我们得提醒戏曲剧作家们,剧中所表现的思想千万不能超出普通老百姓的接受限度。我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戏曲的新编剧目与观众的关系相似于船与水的关系,船高于水,但需要依靠水的托力,才能保持正常的存在状态。如若船把自己升高到完全脱离了水的位置,然后要求水上升到自己的高度,其结果必然是船重重地摔下去。

    二是讲述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为什么要强调是民族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故事,才具有观众能理解并乐见的人物形象、人情风俗、诸种社会与家庭的矛盾及语言。当然,也可以将外国戏剧、小说、电影等作品改编成戏曲剧目,但一定要民族化、中国化。越剧《五女拜寿》能够成为长演不衰并被几十个剧种移植的剧目,因为它讲述的是孝亲的故事,而孝亲则是我们这个民族古往今来高度关注并涉及每一个人的问题。至于故事是否“传奇”就更为重要了,清初戏剧家李渔深有体会地说:戏曲故事若“无奇”则不要传,传了也无人欣赏。因明清的戏曲演的都是奇人奇事,故彼时的人们直接称戏曲为“传奇”。今日舞台上能够“立得住”的剧目首先具有传奇性,如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百戏盛典上,盖州辽剧团献演的辽剧《龙凤镜》讲述的就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其情节一波三折,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观众会获得莫大的美感与快感。现在的问题不是编剧们不知道传奇性故事之于剧目能否成功的意义,而是因缺乏知识和生活,其情节多为胡编乱造,既缺乏事理逻辑,更不具有生活与艺术的真实性。

    三是呈现真正的戏曲表演艺术。今日的老百姓不喜欢戏曲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戏曲的舞台上演的多不是戏曲的艺术,应该是主要的原因之一。现在许多剧目名为戏曲,呈现的却是话剧表演艺术、舞剧表演艺术、音乐剧表演艺术等,招致人们对戏曲韵味越来越淡的批评。因此,要将戏曲的老观众拉回剧场和培养新的戏迷,必须用戏曲的艺术来表演戏曲剧目。具体说有三点:用美的声腔抒情。“曲”是戏曲的灵魂,没有动听的声腔音乐,就甭想人们喜爱戏曲。过去的戏曲音乐就是当时风行的时尚音乐,听了、唱了,如同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二回里所比喻的那样:“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而现在的声腔音乐,其声音仿佛来自于另一个世界。有了好的声腔,需要用到抒情上,使每一个唱段都能让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突出滑稽幽默的喜剧风格。戏曲从诞生起,就以逗乐为能事。即使是悲剧,也会悲中有喜。百戏盛典中演出的许多折子戏如《王婆骂鸡》《闹元宵》《王小赶脚》《秀才买缸》等都是喜剧,让观众捧腹大笑,而现在有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从头至尾,听不见观众的笑声。要有特技绝活的表演。每当婺剧的《断桥》、宁海平调的《李慧娘·见判》演出时,剧场中总是叫好之声不断,因为表演艺术中有刻苦练功而得的“玩意儿”,而这些技艺不但让人惊叹演员的专业性,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剧目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心理。

    接地气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真正把心放在普通百姓的身上,以他们的爱好为创演的出发点,处处为他们着想,就会创作出他们喜爱的剧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