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 刚
观看百戏盛典演出,徜徉在锦绣多彩的戏曲剧种中,是一种艺术享受,同时也强化了我们一个认识,即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就在于各地方戏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传统,并且以最好的状态和技巧呈现出来。这种文化品格和艺术传统的表达是综合性的,包括剧目、表演身段、唱念、装扮等。许多剧种都有其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都有自己的绝活,如梨园戏的“十八步科母”,莆仙戏靓妆行当的身段、造型,高甲戏傀儡丑的表演,蒲剧的椅子、翎子、扇子、褶子、胡子等功法。但不可讳言的是,所有剧种文化品格的最重要标识就是这些剧种音乐的地方性特征。
剧种音乐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舞台语言不同。各地地方戏的舞台语言多是根据当地官话或方言,通过节奏化、韵律化的改造,形成了一套自身统一、与音乐相适应的舞台腔,如秦腔是以关中话为基础的舞台腔,川剧是以四川官话为基础的舞台腔。
第二是音乐构成样式及其元素的不同。中国的戏曲剧种有唱南北曲的,也有唱小曲小调的;有板式变化丰富的,也有一两种板式到底的;有歌舞性强的,也有说唱性强的……这些不同的构成形成了不同地方戏音乐的独特面貌,并与当地的语言、歌调、风情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是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演于厅堂氍毹上的浅斟低唱、细腻婉转,如昆曲、小梨园;演于乡村庙台的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如梆子、高腔;演于城市戏院的好腔迭出、技巧娴熟,如京腔大戏;演于村头屋脚的熟腔熟调、简单质朴,如花鼓、秧歌等。如今,许多源自乡村野台的剧种都进城了,但大多数剧种的基本风格没有改变,因为这种风格的延续,维系着它们的生存。
之所以要保持地方戏曲音乐的地方性特征,其目的就是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戏曲创造的永续活力。戏曲音乐的同质化问题一直是我们讨论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业界包括学术界一直在呼吁不要同质化,一方面现实中同质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是个实际问题,更是观念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一、目前在舞台语言上,使用普通话或京剧韵白日益普遍,这是最显性的同质化现象。二、一段时期,地方戏都要学习样板戏不走样,结果地方戏在音乐创作的时候除了旋律是自己的,节奏和板眼都和样板戏一样,即使到今天,这种惯性依旧发生着作用。近年来,由于编剧、导演、音乐创作的跨剧种、跨领域,使得剧本结构、唱念安排、情感表达也渐于趋同,除了旋律特点还没有脱离这个剧种外,其音乐布局、舞台节奏处理、乐队音响、表情处理等,一不小心就带入了自己原来习惯的、驾轻就熟的处理中。三、有的剧种由于原来已经没有职业剧团了,或者从来就没有过职业剧团,但由于非遗保护等原因,由另一个剧种的剧团代演代传,虽然腔调是这个挂名剧种的,但演唱风格、嗓音技巧却是那个剧种的,平时日常演出还是那个剧种,只是在展演或特殊场合,才演一下这个挂名剧种,其风格的传承和保持令人担忧。四、现在许多戏曲职业院校,都不约而同地聘请京剧老师给地方戏包括民间小戏的学生开蒙。他们的初心可以理解,但结果是,这些学生刚入门就一口的京腔大戏味儿,这对他们以后本剧种的学习,无论在节奏把握还是情感表达上可能会引起不适,从而影响对本剧种的传承和表现能力,更有危害的是容易产生对本剧种艺术传统、风格与样式的不自信和排斥心理。
音乐同质化的要害是在抵消多样化戏曲剧种的独特价值。为了避免戏曲音乐的同质化,我认为应该做到“二个尊重,三个不要”。“二个尊重”一要做到尊重前辈对地方戏音乐的独特创造,二要尊重地方戏的音乐品格和审美趣味的选择。“三个不要”一是不要认为地方戏的音乐幼稚、低级而漠视它的价值,特别是那些小地方的小剧种;二是不要轻易用京剧或地方大戏的经验和创作模式改造其他地方戏;三是不要在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就采用同质化的培养模式。
本次百戏盛典提供了剧种音乐多样化和地方性原则的样本集成,相信在今后的戏曲创作和演出中将起到更好更大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