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琤
日前,“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展览开幕式及预展会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这是时隔96年后,齐白石作品再次与日本观众见面,日本艺术爱好者对展览十分关注,一个多月时间里,近万名观众欣赏了展览。
作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展览由北京画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和朝日新闻社共同主办,并得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96年后齐白石名作再亮相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晓钢介绍,1922年,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带着齐白石的画作前往日本东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这是齐白石的作品第一次在日本展出。当时在日本,齐白石的每幅画可以卖到100个银元,山水画甚至能卖到每幅250个银元。
96年后,齐白石的作品又一次来到日本,于10月30日至12月25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2019年1月30日至3月17日在京都国立博物馆展出,这既是久别的重逢,又是新篇的开启。
据报道,84岁的菊地利子特意从日本横滨市乘坐一个多小时火车,赶到东京国立博物馆观看展览,她认为齐白石的作品让人体会到了日本和中国在艺术上的相通之处。家住东京的板桥女士在展览现场认认真真地欣赏完每一幅作品后表示,绘画拉近了日中人民心灵的距离……
黄晓钢表示,中日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中国是书画艺术的故乡,书画传入日本之后,已发展成为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本次展览以此为切入点,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精品佳作“不虚此行”
齐白石是1957年成立的北京画院首任名誉院长,北京画院现藏有2000余件齐白石藏品,堪称海内外最丰。北京画院学术团队为此次展览甄选130件作品,题材涵盖花木、禽鸟、草虫、水族、山水、人物、杂画、书法篆刻等,全面呈现了齐白石艺术的精深造诣。
展览中的花鸟画选取了齐白石1919年临孟丽堂《芙蓉鸭子》到1952年《和平图》之间的主要代表作,画面中散发着鲜活的生活气息,题跋更显现出独有的人文情怀。山水画选取具有齐白石特点的《借山图册》册页。1910年,完成“五出五归”远游的齐白石把写生画稿整理成一套《借山图册》册页,现存二十二开完好地保存于北京画院。作品虽源自写生,却不拘泥于具体景观,而是删繁就简、提炼概括,把造化与心源融为一体,写出了胸中意象。这套册页也成为齐白石山水画作品的精粹。
展览同时展出的齐白石书法与印章,让观众进一步了解齐白石“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特点。《三百石印富翁》《悔乌堂》《人长寿》《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大匠之门》等具有鲜明风格的印章清晰展现了齐白石篆刻艺术中的章法、篆法和刀法。
为配合展览,北京画院还编辑出版了中文、日文两种文字的《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画册。画册登载中日两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专家为此次展览撰写的论文,以及展出作品的图片、作品信息、齐白石艺术年表等,为观众深入了解齐白石及其艺术造诣提供帮助,也为展览留下珍贵资料。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表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对水墨艺术有着共通的审美。齐白石是中国艺术的集大成者,堪称诗、书、画、印“四绝”。他的艺术于外气势撼人、于内涵通古今,是促进中日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本次展览将持续近5个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京都国立博物馆进行展览的中期,还会各更换一次作品,方便观众更充分地欣赏齐白石诗书画印蕴含的魅力,品味中国绘画中的东方意蕴。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临时代办郭燕表示,此次展览不仅可以续写中日两国齐白石艺术交流与研究的友好之缘,也为增进民众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推动中日关系不断发展注入活力。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钱谷真美说,在日中两国关系持续发展之年,举办齐白石作品展令人喜悦,希望更多日本观众通过展览了解齐白石的人格和艺术魅力,并借此机会进一步促进日中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京都国立博物馆主任研究员吴孟晋说,日本艺术界对齐白石评价很高。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1000多幅中国近代绘画中,齐白石的作品有三四十幅。日本有很多人研究他的作品,齐白石简练、明快的画风也与日本文化特点相近。“与近代日本画家相比,齐白石的知名度相当于横山大观,在用笔的细致上相当于日本野兽派文人画家熊谷守一。” 吴孟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