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洁
今年是中国电视剧60周年诞辰,中国电视剧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影响最大、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文化形态之一,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鹏举看来,中国电视剧真正发展起来正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
王鹏举从1983年开始编写和制作第一部电视剧,经历了中国电视剧快速发展的全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开始拍摄的还只是短剧,8集以上算是中篇,20集以上就算长篇了。”他回忆,中国电视剧的真正活跃起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诞生了《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四世同堂》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给14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发放了甲级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直接推动了电视剧的快速发展。“今天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的500多个会员里,90%是民营企业。我国每年80%到90%的电视剧也是民营企业制作的。”王鹏举说。所以,中国电视剧可谓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而发展的。
中国电视剧人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断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挖掘生活,致力于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从《便衣警察》《我爱我家》《和平年代》《外来妹》到《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温州一家人》《咱们结婚吧》《父母爱情》《金婚》等,均是时代的鲜明写照。“把这些电视剧片名一念,就可以让人想象到改革开放40年恢弘壮美的历史画面。”也正因此,电视剧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影响力最大、受众最多的一个文艺品种。
从业35年的王鹏举,近12年来一直担任行业协会的秘书长,每天关注着行业的发展。今年,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指导创立的影视行业榜单——“初心榜”颁奖礼已值第二届。“初心榜”一方面聚焦优秀青年从业者,对行业未来有风向标意义;另一方面,影视行业在高速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青年从业者尤其需要遵从、保有自己的初心。
“‘初心榜’专为电视剧青年人设立,我担任‘初心榜’的首席评委,也是为了不忘初心。”1983年,王鹏举进入电视剧行当,时年29岁。他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又是寒冬落雪时》在央视一套播出。那时跟他同龄的尤小刚、郑晓龙、赵宝刚、胡玫、李少红、张国立等一大批人都还是年轻人。他们懵懵懂懂地进入这个行业,那时的技术不如现在先进,眼界不如现在开阔,经验更不如现在丰富,但他们拥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并逐渐成为改革开放40年电视剧行业的中坚力量。
“未来中国电视剧的希望仍在青年人的身上。”他们拥有先天的优势和特点,如受过现代教育,有系统的知识,对于外部世界了解得多,对于现代科技掌握得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电视剧新的高峰一定由他们来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