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郑芋
在百度里搜索关于美国人龙安志的信息,似乎都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撰写书籍《中国的世纪》《朱镕基传》《中国第一》等,拍摄影片《寻找香格里拉》《香巴拉经文》,这么多的作品会让人猜想,难道这个“老外”是文化界人士?
“我出生在美国纽约,后来搬到夏威夷,那里有孙中山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唐人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让我从小时起就对中国充满好奇,1981年,带着对中国的美好憧憬来到这里。”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回不去美国了”,转眼37年,他感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中国。
龙安志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与文化并不相关。在南开大学结束学业后的龙安志到香港学习法律,继续进修中文,并开始学习粤语。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凭借流利的普通话和对中国的了解,他进入了美国人开办的马世达律师事务所。
1993年,大量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龙安志也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注册了南龙亚太投资有限公司,专门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
1995年,经过漫长的法律程序,龙安志的公司购买了位于北京东四的一座残破四合院。在修复四合院的过程中,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1996年,针对西方的“中国崩溃论”,他写了《中国第一》这本书,成为中国经济模式的推崇者。利用“中国经验”,龙安志向尼泊尔、老挝等周边国家介绍“中国经济模式”。“这本书当时受到很多西方人士的质疑,然而,我在书中提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预言,现在都一一兑现了。”龙安志说。
2001年,龙安志创作了40多万字的书籍《中国的世纪》,用详实的数据、确凿的案例分析了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肯定了他的预言,他说:“如果中国的经济按照现在的轨道发展下去,它在21世纪将是最强大的。”
这一切使龙安志以一个资深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的身份登上了事业的顶峰,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争相延揽的“明星”。然而,此时的龙安志又有了新的生活目标。
1998年、2000年,龙安志又先后拥有了两座旧四合院,同样花了一年多时间进行修缮。在这个过程中,龙安志有了新的思考。2002年,他关闭了北京的公司,到西部拍摄纪录片《寻找香格里拉》,援建公益项目,继续追寻自己在中国的“中国梦”。
如今,身兼国际律师、作家、导演等数个身份的龙安志涉足的领域较多,文化是其主要方向。据记者了解,近日,龙安志正在参与“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一项重点工程“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中国的文化非常神圣,中国传统文化里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我们当代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需要我们通过更多的文化交流去发挥这个价值观念。”龙安志说,他会继续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故事,让世界通过他的故事了解当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