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达
1
戊戌年的初夏多雨,这雨下得久了,仿佛雨丝也变得悠长。纤细的雨丝被晨风吹散,烟雾般弥漫在空中,令人产生如梦的幻觉,也为我们的官渡桥之行平添了不少意外的诗意。
从驻地到河南省散文学会年会主会场,2.5公里的行程,我们乘坐的汽车仿佛一直融入在低垂的湿云里。村外的麦子已渐熟黄,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座座鳞次栉比排列着的蔬菜大棚,远远望去像一幅着了淡墨的油画。隐约其上的是浑茫一色的光雾,宛如魔幻现实主义笔下的某种景象。清朝大学士纪晓岚“浓似春云淡似烟”的诗句,描写的是他由富春到严陵旅行途中所见。倘若此刻把他的文字移至这里,又能辨出是何方的景致呢?
此时,最好的风景还在村里。这个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村庄——官渡桥,仅听她的名字,就让人产生一种肃然的敬意。一棵棵高大的梧桐、水杉、刺槐,巨人般地佑护着一座座农舍,壮美的树冠在烟雾中安详地透出一种不易看透的幽深——那景象,让人联想到唐宋诗词家笔下的江南。整洁的街道上,响彻着我们欢快的足音,偶尔有树冠上或农舍檐角的雨滴落在游动的雨伞上,溅起晶莹透亮而又在瞬间散开的水花,发出如有无数双纤手在轻轻拨动丝弦的欢调……我无法把180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官渡之战和眼前的一切联系起来。
2
群雄逐鹿中原的时代早已隐入历史,昔年的风流人物也只是留下空名载入史册。曾经让他们大展用武之地或追悔莫及的山川风物,也早已经置换了一代又一代的主人。文友们之所以对官渡桥怀有浓厚的兴趣,不仅是《三国演义》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更重要的是官渡之战的主角是位诗人。曹孟德作为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的《苦寒行》《观沧海》等诗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苦寒行》中写到的“羊肠坂”古迹,作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仍存于我的故乡、离此地约150公里的太行山上。《苦寒行》《观沧海》均为曹操官渡之战后,作者于统一北方的征途中所作。前者是率师出征,后者是凯旋归来。前者写冬之寒山,后者绘秋之海景。曹操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目中之景巧妙地融于一体,或励志,或寄愁。一代盖世枭雄,其实在他的心中从来都未曾失却浪漫的文学情怀。
官渡古战场,尽管1800年来曾因黄河决堤而被淹70余次,但是留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仍有深深的印记。就连时任中牟县女子小学校长、清末民初的周淑君大才女,也放弃了婉约:“也无官渡也无桥,化作烟村万千条。若问其名还似昨,空存三字到今朝。”
官渡桥所建不知始于何代,消失也不知在何年。古老的官渡城也早已城摧垣颓,官渡之水河梁圮毁。曹、袁在此屯戍争战的鼓角早已随风逝远。中牟县城与官渡桥村交界处,一尊身披盔甲、策马挥剑的巨型曹公雕像,似披千年历史的褶皱,极具夸张的姿态充满了庄严肃穆的仪式之感。
此景也许最宜于朝阳和夕晖中去凝望,方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肃穆和沧桑……
蒙蒙细雨中,朦胧的烟雨下,曹、袁两军数十万人对垒的厮杀声呢?还有曹操挥师北上统一北方的铁马雄风呢?
官渡桥村人是幸运的。应该感谢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感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因为建筑和文字永远是人类见证、记载历史的两个载体。
3
绵绵细细的烟雨,浸润着官渡桥村的景物,也将我的思绪浸洇得浓浓密密,以致透过雨幕,视野中的一切似雾非雾,就连雨中同行的文友们的步态都含有一丝古典的情调。
烟雨中,官渡寺恢宏的建筑似带张扬地把我的视线引入其中。高大的钟鼓楼平日醒目的琉璃瓦,被铅灰色的雨雾弥漫着飞檐叠脊,缕缕禅意似在上面升起,触目满院的绿树更让人心中顿生清凉。据住寺人讲,这里原是一座体量不大的关公庙。像全国各地的关帝庙一样,建庙的初衷是为了纪念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外加其显圣救人的传说。宋神宗时改为“关圣寺”,清顺治元年当朝皇帝降旨扩建。现存碑文记载,最后一次重修的时间为公元1701年。
在官渡古战场上不建曹公祠,而建其“配角”的庙宇,这在关羽未被历代皇帝册封之前,的确需要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理由。而今我好奇并感兴趣的是,20多年前,村委会不仅在原址上更大规模地扩建了庙宇,而且更名为现在的“官渡寺”。官渡桥人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在寺内大雄宝殿两侧建成了“文圣殿”和“武圣殿”。以我对宗教所知的孤闻陋见,在一个宗教场所,将“释、道、儒”同供于一堂的并不多见。
然而,官渡桥人做到了,而且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内涵。村里不仅恢复了千百年来流传的庙会,还经宗教部门批准为方圆百里之内为数不多的宗教活动场所。
昔年官渡之战的风云人物,早已一一隐入春秋。然而春秋不老,爱读《春秋》者,更是代不乏人。而最为民间熟悉的,恐怕就是那位与孔圣人齐名的武圣关云长了。如今,官渡桥人在这里建成了庄严的“文圣殿”和“武圣殿”。不知当年爱读《春秋》的武圣人,会不会效“乘鹤仙人”,凌波来觅故地?倘若如此,那就不只是清夜挑灯再读《春秋》了,他可以直接邀约孔夫子彻夜长谈,为官渡桥再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离开官渡寺,风仍在细语,雨还在轻歌,仿佛均是为了衬托这里独有的静谧而生发。此景极宜吟一首犹如“香芭冷透波心月,绿叶轻摇水面风”之类的禅诗。宗教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图腾,其本意是让世人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万物,敬畏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官渡寺儒释道共处一堂,异地少有此方。想来大凡到此一游的人,即使不去焚香礼拜,若遇到这样的烟雨意境,身披水声,心漾绿影,心中应该是满浸无我之甘甜了。
官渡桥之行,时间短暂但记忆犹新。官渡之水早已融入了历史的长河,官渡之桥也已淹没于历史的烟尘,唯有拴马槐朽而未倒、茕茕独立的树干仍在叙说着昔年的故事……
我和文友们在写着“官渡桥村”碑墙前伫立,仿佛是为了方便我们的合影留念,那一刻,片片湿云正悄然远逝,风吹发丝般的细雨,尽管在空中还有点难舍难分,但已没有先前那么密集。我早已被打湿的思绪,也在那瞬间飘化得缤纷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