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讴歌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恢宏史诗
中国傩戏研究将走向何方
观点摘编
戏曲导演的责任与样式的思辨




 中国文化报 >  2018-12-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摘编

    虽然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民歌仅仅看作劳动者审美或娱乐的工具或对象,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从许多历史和现时的事实证据来看,我们发现民歌曾被作为巫术乐舞中人与神交流的媒介、生产劳动中鼓舞干劲的兴奋剂、旷野生活中通讯联络的信号、求偶仪式中吸引和选择异性的工具……总而言之,民歌曾经并仍然在介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服务于人类生存斗争的多功能文化工具之一。中国民歌的文化生存功能既是以极其多元的方式存在的,也是受到特定生存环境及相应的特殊生存需求而特殊显现的;因此,我们既不能以艺术美学的狭隘功能观来否定民歌文化功能的多元性,也不能以传统人文学科动辄指称“一般规律”的思维方式,将民歌的文化功能的特殊性认识偷换为绝对真理式的“普适性”认识。

    (何晓兵:《中国民歌的多元文化功能》,原载于《中国音乐》2018年第06期)

    数字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数字时代的到来,受到数字时代的影响,大众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合理应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开展音乐创作活动,音乐创作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所以在对数字时代音乐创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创作的影响,争取对数字时代音乐创作形成全新的认识,促进音乐创作活动的全面优化开展。

    (田珂屿:《数字技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原载于《音乐天地》2018年第10期)

    在当代社会中,促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要素已经大部分变形或消失,传统音乐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为此,学校成为传承传统音乐,摆脱认同危机最为合适的场域。然而,学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为主体,传统音乐沦为“民族附属”的现实,证明情况不容乐观。在当前情况下,应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在秉持双重音乐文化认同、坚持工具性内容与阐释性内容的对比与统一以及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身份等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促成文化认同。

    (王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原载于《音乐创作》2018年第12期)

    在艺术歌曲中,伴奏只是钢琴所担负的一部分功能,不能把钢琴简单认为是艺术歌曲的伴奏乐器,而应该充分发挥钢琴的独立性功能和意义;钢琴伴奏写作的整体规划主要从风格把握、结构分析、织体选择、结构扩充四个方面进行;钢琴伴奏的写作要处理好歌词、旋律与钢琴伴奏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选择恰当的织体形式,同时还要写好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并巧妙地使用震音和持续音等技术手法;以功能和声为基础并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创新的和声技术手法,对于艺术歌曲创作来说很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音型要能够对音乐形象进行形象化的模仿、暗示和描绘,对情绪、背景进行有力的烘托,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和音色拓展技术将会把艺术歌曲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等。

    (梁宝忠:《论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写法》,原载于《歌海》2018年第05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