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党云峰
改革开放40年来,全民阅读渐入人心。1月10日至12日,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在北京举行。该活动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承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40年 阅读成就梦想”“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话题,就推出图书精品、丰富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需求等交流讨论、建言献策。
图书出版:从书荒到书海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深刻地感受到40年来图书出版、全民阅读的持续发展,他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实现了从书荒到书海的跨越:1978年,我国年出版图书约1.5万种;如今,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
“全民阅读、图书出版的发展始终与大众的阅读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好书才能吸引大家参与到全民阅读中来,这就要求出版界出更多的好书、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人们去阅读。”柳斌杰说,在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出版界通过成立全民阅读研究中心、建立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推进“七进”工作、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等推进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并取得一定进展。
此外,大家都很关注乡村阅读。据了解,为解决农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我国已建立农家书屋58.7万个,向广大农村配送图书突破11亿册。柳斌杰指出,农家书屋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图书针对性不够强等,出版界应针对农家书屋的实际需要提供差异化的图书,满足农村群众多样的阅读需求。出版界还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城乡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职工书屋、军营书屋等的图书需求。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形势下,数字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未来,要加强对VR、AR等新技术的创新使用,以“传播+阅读+沉浸式体验”的智能化出版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阅读体验。
儿童文学:探索有根的写作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出版都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良好局面,不断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儿童文学评论家陈晖说:“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其中的现实题材作品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反映着我国的发展变化。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基于作家对文学的热忱和责任感。希望作家在写作时更加纯粹,近距离用心地学习、体会孩子的生活,避免类型化写作,避免急功近利,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精品出现。”
儿童文学创作要扎根现实的土壤,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作家赵菱创作的小说《大水》就是地道的中国故事。“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鲜活的生活中提炼丰富的艺术创作素材,就是在实践有根的写作。”赵菱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无数值得关注和挖掘的宝藏,大到浩如烟海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小到耳熟能详的童谣、传说等,都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韵味。
出版人王泳波认为:“如果没有耳熟能详的童谣、传说、戏曲等,《大水》的分量就会大大下降。作家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跟他生活的年代息息相关,内容和曹文轩成长的环境也很像。近10年来,中青年作家的创作越来越贴近生活,如赵菱的《大水》、小河丁丁的《水獭男孩》等,都十分接地气。”
特殊群体:阅读搭建“微笑彩虹”
1月12日,“微笑彩虹·书香温暖童年”公益活动启动。活动通过为特殊学校及贫困地区的小学按年级配备图书等方式,让更多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这项公益活动旨在以公益促进阅读,以阅读促进平等,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和关爱特殊儿童和特殊群体,发掘他们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微笑彩虹”于2017年1月正式启动,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深受各界关注的社会公益品牌。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秘书长李忠表示,活动将继续为广大特殊少年儿童推荐优秀读物,同时开展优质的阅读推广活动,提升阅读影响力和辐射面;活动将深入到“微笑彩虹”校园活动基地,并继续向全国贫困区县、基层学校延伸,进一步推进名师讲座、师生共读、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
9岁盲童杨瑞林向大家讲述了他的阅读故事。就读于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杨瑞林从小就喜欢听故事。他的爷爷奶奶常带他去盲人图书馆看书。现在,杨瑞林不仅喜欢听书,还喜欢把这些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阅读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让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让他在很多比赛和活动中展现和锻炼了自己。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推出优秀作品是出版界不变的责任和追求。同时,儿童阅读推广人用专业知识和爱心逐步让阅读氛围浓郁起来,让阅读队伍壮大起来。“特殊儿童需要特殊关怀,也需要特殊教育。童书阅读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出版人常青说,童书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与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行非语言交流,让他们认知事物、明白道理,在阅读中逐渐形成对现实世界的完整认知。作家和少儿出版工作者倾注于书中的表现技巧和交流智慧,一定可以为特殊儿童搭建起通往外部世界的彩虹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