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我们的节日·春节”特刊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我们的节日·春节”特刊
  标题导航
盘瓠辞岁去,金猪送福来
博物馆里迎猪年




 中国文化报 >  2019-02-04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瓠辞岁去,金猪送福来

    陶猪 新石器时代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藏)

    这件陶猪矮脚、短吻、小眼、体态浑圆,大肚子贴到了地上,第一次展示了6000年前上海地区古人饲养的肥猪的生动形象,表明先民的生活已由采集、渔猎等被动地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发展为畜牧、饲养、农耕等主动创造财富的文明阶段。

    黄玉猪龙形珮 红山文化

    (天津博物馆藏)

    这件玉猪龙用黄绿色岫岩玉琢成,材质温润。猪有喜水的习性,龙是祈雨之神,二者相结合反映出了红山人的宗教信仰。该器背部正中有一对钻孔,可用丝绳穿系,由此推测,玉猪龙可能是悬挂在某处,用作红山文化先民求龙祈雨的神灵崇拜物。

    豕形铜尊 商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件豕形铜尊口两侧有獠牙,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不属于家养,而是一头孔武有力的野公猪。考古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象生动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征的意味,其具体作用是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媒介,起着巫术般的祈福避邪作用。

    彩绘猪形盒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出土于湖北江陵雨台山,彩绘猪形盒,木胎,挖制。盒内髹红漆,盒外髹黑漆,并用红、黄漆彩绘卷云纹、勾连卷云纹等纹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猪“福”文化的推崇和漆艺技术的高超水平。

    镀银铜猪 五代

    (四川博物院藏)

    这件镀银铜猪猪头前伸,一对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前蹄曲肘向前匍匐,后蹄着地用力蹬踏,微翘短尾,作欲奔跑状;猪身肌肉丰满、健壮,反映了当时猪勇敢无畏的形象。

    斯基泰猪形佩饰 汉

    (故宫博物院藏)

    猪前腿弯曲,后腿伸直,低头,长吻前伸,佩饰生动地刻画出猪寻觅食物时的神态。连珠纹状的绳索反映出草原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当时多元文化的交融。

    绿釉陶猪圈 东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绿釉陶猪圈是一种低温釉陶质的随葬模型器,猪圈呈圆形,围栏镂空,栏内有一肥猪。围栏一边处建有一间方形厕所,歇山式顶,檐伸出墙外,屋顶与厕可分开,反映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

    哺乳陶猪 隋

    (安徽博物院藏)

    这件哺乳陶猪为泥质灰陶。母猪安详地平卧,身下的猪仔挤成一排正贪婪地吃奶。这是墓葬中陪葬的家畜类明器,体现出当时人们用猪为墓主人祈祷多子多福的习俗。

    十二生肖图册——猪  清  任预 绘  纸本 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正中一只肥头大耳的黑猪双耳扑闪,尾巴扭动。木桩上一只喜鹊正昂首鸣叫。图中物象造型准确,比例恰当,鲜活有致。

    圆明园猪首 清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圆明园猪首铜像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原来摆放在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海晏堂前。当时海晏堂前有十二生肖兽首,分别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日按时依次喷水,至正午时十二生肖同时喷水,场面壮观。

    岁在己亥,生肖为猪。猪为六畜之一,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从身躯健壮、獠牙利齿到肥胖温顺、憨态可掬,直至今日,猪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在这阖家欢乐之时,本版特别遴选一批猪生肖文物珍品,展现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的勇敢、财富和幸运的意义,并整理了部分文博机构生肖主题展览和活动,以飨读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