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嘎勒,莎格勒,山寨的春天已经到来……”正月十五,在甘肃陇南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当地的白马人身着节日盛装,头戴插有白翎羽的“沙嘎帽”,在熊熊燃烧的篝火边,跳着热闹欢腾的火圈舞,与游客一起品味醇香四溢的咂杆酒,也分享了民俗文化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1.“池哥昼”除了祈福祭祀,也成为重要的旅游表演节目。
2.白马人在自己的村寨唱起了幸福的歌谣。
3.根据白马民俗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
4.白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跳起火圈舞。
□□本报记者 李琤 文/图
因为有传承千年的“池哥昼”等特色民俗,地处秦巴山区、甘陕川交界处的甘肃省文县近年来受到外界的持续关注。“池哥昼”,这个文县白马人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家家都会参与、人人都会舞蹈的祈福祭祀活动,也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表演节目。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文县,欣赏被民俗学者称为白马人民俗文化“博物馆”和“活化石”的地方。在白马民俗文化的带动下,当地以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白马人,畅谈生活的改变
2018年,文县在文化旅游发展中收获了真金白银。2018年,文县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亿元,带动贫困户就业1500余人。文化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4年前,在乡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把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为农家乐,把以前堆放粮食、杂物的二楼平台修建成客房。现在来村子里的游客越来越多,通往县城的路越来越好,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农家乐经营者由小林说。
曾经,甘肃文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自2015年开始,文县借力国家级非遗白马“池哥昼”以及县内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白马民俗文化,连续举办了4届白马民俗文化旅游节,也让文县百姓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
“我们一家四口人,都住在家中开农家乐,我老婆是厨师,儿子是帮手,饭菜鱼肉都是自家种养出来的。游客来这里吃农家菜人均15元到50元,住一晚上也就60元一个房间。2018年全家的毛收入有十几万元,家里买了一辆车,1个半小时就能往返县城。”生活的改变让由小林由衷地高兴。
同样,在铁楼乡的铁楼村,村民李云彩利用自家临街房开了一间杂货铺,卖一些手工制作的土特产和山货。“以前农闲时我们还要去外面打工贴补家用,这几年镇上搞旅游开发,铁楼古街变漂亮了,游客来得多,我们的土特产卖得非常好。现在不用出家门,也能过上好日子。”李云彩说。
2018年,铁楼乡铁楼村村民张代生实现了脱贫,他利用政府的4万元补助和自筹的5万元,将自己坐落在铁楼村“白马古寨”里的临街老屋改造成3间铺面房,将其中的两间用于出租,剩下的用来自己经营。
“截至2018年底,我们村成功脱贫18户,现在还有5户没摘帽。村民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四成左右。我们有信心在2019年实现全村脱贫。”铁楼村村委会主任刘书贤说,是纷至沓来的游客让他信心十足。
文化旅游,开拓致富的路子
“就地取材、突出乡土风情”,利用大自然的草木、山石、流水和古朴自然的民居民风,文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既培育了旅游业,又加快了乡村脱贫发展进程。
民俗古寨牌楼、图腾柱、文化广场、仿古栏杆、廊桥……记者在文县草河坝村、铁楼村等村庄采访时看到,近年来这些村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白马民俗风情村寨。
特别是2018年以来,文县按照“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脱贫减贫”的总体思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富民工程。
在铁楼乡白马古寨,道路交通、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等软硬件设施得到整体改造后,古朴的山寨旧貌换新颜,既充满了浓厚的白马民俗文化气息,也不乏现代时尚元素,古村寨焕发出新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游览。
自2008年“池哥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甘肃省陇南市对白马民俗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收集翻译白马语言文字8000余字,拍摄白马服饰工艺8种、白马舞蹈12支,记录白马传说故事10段,录制白马歌曲175首。在铁楼乡建成8个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60多人,其中5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与此同时,文县还以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为目标,深入挖掘并保护中寨琵琶弹唱、玉垒花灯戏、洋汤号子、白马“池哥昼”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比如,利用三国历史文化,挖掘整理郭淮屯兵历史资料,将发掘的300扇古磨建成石磨体验区,并在马嘴梁郭淮城遗址修建起烽火台,在村内制作郭淮屯兵生产生活场景浮雕;利用玉垒花灯戏民俗文化,修建花灯戏主题文化广场和花灯戏楼,并搜集整理花灯戏资料,精心排练经典剧目。
“新村民”,勇担帮扶的重任
过去,咂杆酒、水磨面等文县特产“出自深山人不识”。为此,当地积极“触网”打通电商渠道,通过各类电商平台,联通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
利用生态、绿色、人文及毗邻九寨沟景区的优势,文县变边远闭塞的“劣势”为休闲旅游助推脱贫的“优势”,打造了绿色经济增长极。
在铁楼乡电商农特产品销售点,导购余雪英就是当地的白马人。大学旅游专业毕业后,她看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选择回乡就业。余雪英说:“在第四届白马艺术节筹备和举办期间,我们店里每天的销售额达到两三千元,产品都是农户们放在这里代销的,我们帮助农民获得了一些经济收益。”
与农户签约,把控产品质量,然后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是文县许多企业的帮扶链条。文县碧口镇民营企业家高培研也是其中一员,他在通往九寨沟的国道旁开了一家大型的土特产超市,里面售卖的正是从乡亲和帮扶户手上购买的蜂蜜、茶叶、山菌等土特产,他给自己网店取名为“背出大山”。
“我想帮乡亲们把更多农产品背出大山。”高培研说,“我们不仅帮助百姓销售手中的特产,还会给他们免费发定制蜂箱,按市场价回收蜂蜜,放在网店卖。”
在高培研的店里,商品上都标着“助贫价”,旁边放着的一张张图片,正是农民平时采摘、晾晒、炒制产品时的图片。“去年店里卖了300多万元,很多顾客都来自一、二线城市,他们或通过旅游或通过朋友推荐,成为我们的客户。”高培研说。
中国记协办公室舆情信息处副处长宋晓明,是去年年底派驻到文县碧口镇何家湾村的第一书记。在走访了村户了解实际情况后,他在新年立下了一个新的目标,希望为建档立卡户通过村集体资金入股和向上级申请产业奖补资金的方式,扶助当地的十几户贫困户购买养蜂设备,通过蜂蜜提高农民收入。“陇南山区一年四季如春,百花开放,养蜂既经济又环保,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宋晓明说。
为了文县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里,深入地发现这片土地的美丽,精准地帮助农民提升生活水平,架起了文县走出陇南、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