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 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上海美专迁并往事
绘事简言(一)




 中国文化报 >  2019-03-1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绘事简言(一)

    桃花小鸟(国画) 任伯年

    谢伯子

    创作

    欲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或惊心动魄的精品,必须切实做到如下几点:

    1.彻底澄清胸襟积尘,使心情淡泊宁静,一切处之泰然。

    2.搜尽奇峰打草稿,闭门积想苦加工。

    3.放浪形骸,挥洒自如。

    论“意在笔先”

    古人论画,强调“意在笔先”。吾意未必尽然。笔在意先,亦无不可。宜不断游刃于两者之中:意下动笔,笔下生意,相辅相成,熟能生巧以至巧夺天工。

    山水画题

    巍巍兮千秋屹立,洋洋乎万顷波涛。

    论“以形写神”

    凡画山水、人物、花鸟,既求形似,尤重神韵。“以形写神”“形神俱备”,此传统画论不朽之说也。写真不必全真,全真则俗,丧失自我。写神亦不宜一味求神而失真,不然,将变为空神,丧失艺术真神。故必以形写神;而以神化形,亦无不可。

    古今中外艺术作品,高下不齐,瑕瑜互见,吾等必须以历史的艺术的眼光来分析和鉴定,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谓继承传统,乃是继承值得当世和后世借鉴、取法、发扬之传统,而非其他。

    大人物之作未必尽为杰作,小人物之作亦未必非杰作。著名画家之所以成名成家,在于当时杰作。但其中不少人一为名家,便踌躇满志,忙于内外酬应,逐渐失去原来刻苦勤奋、锲而不舍的精神,心血来潮、信手乱写,以致原有动人气韵和惊人气魄丧失殆尽。此可谓有始无终。然而善始善终者鲜矣哉!

    论笔墨

    凡作国画,首先须娴熟地掌握笔墨规律。然后又应大胆运用“无笔之笔”和“无墨之墨”,自立“无法之法”,再进而反对墨守已法,务求不断变化。只有如此,才能使其画日臻完美,光景常新。这是真正高明的中国画家之精神所在。

    耻不识宝

    国有国宝而不知,家有家珍而不知,人有人杰而不知,皆耻也。

    笔有笔力而不知,墨有墨妙而不知,彩有彩趣而不知,亦耻也。

    论水墨画之泼墨与泼彩

    水墨画之泼墨法,画家应熟虑而慎用,不可一味大泼特泼,泛滥成灾。泼彩亦须如此。泼墨泼彩两者合一,形成中西融化之中国画,但仍应不失民族气质和传统特色。

    评审美观

    初学国画,首先必须逐步掌握笔墨技法及其规律。待学会、学熟后,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抱有民族审美观。当巩固地形成民族审美观以后,进而须有世界审美观。但即使如此,仍应以民族审美观为主。换言之,必须批判地吸取世界艺术诸派之长,以充实民族艺术的内容,在东西艺术结合之中,仍不丧失本民族之艺术特色。但没有世界的审美观,则民族的审美观可能会狭隘,保守,在现时代艺术浪潮中很可能会黯然失色。

    有些人一味追求古画,拼命临摹古画以迎合异国富翁的趣味;有些人一味求新,弃尽传统,炫奇作怪,以显示现代主义的潮流,实则均无足取!必须珍重本国的艺术传统。兼融东西审美观点来看待古今中外艺术。决不能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艺术身份与价值。

    评艺术传统与艺术杰作

    古今中外艺术杰作,皆应属于传统艺术。古代杰作算老传统,现代杰作算新传统。杰作无论是老是新,皆值得当时和后代借鉴和师法,而一般作品却不然。

    画家之所以成名成家,全由于当时之杰作,而后来之作却未必尽然,另外一些画家虽有不少杰作,却未成名。此可能在于无知己者推荐和宣传,自己不善交际,只能留之后代,有一天终于被发现而驰名,成为传统艺术珍品,历史上不乏其例,已故多年而今走红的黄秋园、陈子庄诸氏,即可佐证也。

    论虚实

    在成熟地掌握笔墨规律以后,应于实中求虚,虚中求实。虚实相间,神在其中。全实则俗,全虚则玄,皆不足取。

    辨寂寞

    “寂寞”乃人生之乐也,亦乃人生之苦也。寂寞之乐,在于寂寞中之热闹,或者热闹中之寂寞。或以诗、书、画自娱,或以音乐、舞蹈、游泳自适,然此实非甘心趋向寂灭,而是用心专一,用志不分,乐亦在其中矣。然此必有用于己,有济于世。若寂寞而无用于己,无济于世,终于寂灭,岂非愚者也哉!

    寂寞之苦,乃是在寂寞中感到人生无聊,对于一切均抱悲观态度与消极情绪。既厌倦己生之寂寞,亦厌恶众生之热闹。一旦得意,以为不过一瞬之乐,一晌之欢;一旦失意,便万念俱灰,四大皆空。此寂寞之苦也。

    发愤读书,勤奋学习,必须自甘寂寞,持之以恒。即使在热闹中,亦应泰然处之,不为尘嚣名利所动。及其达到目的,寂寞之乐尽在斯矣。

    穷则独善其身,乃“寂寞”者也;达则兼济天下,乃“热闹”者也。既善寂寞,亦善热闹,有用于己,有济于世,能保始终穷达不变者,虽有人在,亦寥若晨星矣。

    (文章摘自《九秩初度·谢伯子先生谈艺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