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美文/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古往今来 千灯照亮
船 娘
遇见春天,遇见你
咏 花(七绝)
书有异质




 中国文化报 >  2019-03-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有异质

    刘诚龙

    蒲松龄最初是个业余作者,他在一报一刊发过很多文章,一报是“黑板报”,当时蒲松龄是“民办”老师,黑板报就是蒲松龄的自媒体;一刊是“墙头刊”,蒲松龄家徒四壁,四壁皆可涂鸦。

    蒲松龄当业余作者,极富业余精神,何谓业余精神?一言以蔽之,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癖,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小县城之“文青”作品,呈小报敬请编辑斧正,偶尔或能发,向大报刊投稿,多半是一杆鸟枪打千里外靶。

    蒲老师平日咿咿呀呀当孩子王,不能丢了粉笔去“敲键盘”,到了假日,月出惊蒲公,下弦月当晨曦初照。“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有的作家喜欢凌晨铺卷展纸,谓斯时也阳气上升,灵气可勃发。而蒲公斯时斯际,一壶茶,一包烟,一条凳,一个人,枯坐于村头大榕树下,守株待兔。蒲公认定,每一个从此处经过的人,都腹含一篇锦绣文章,蒲公要从其腹中挖出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大清早人家要赶路,蒲公却扯住其衣角,客官、兄弟,喝杯茶,抽根烟,坐个凳,扯个卵谈(聊聊天),“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蒲公搜集素材其法或笨拙,却比如今网络作家当宅男宅女闭门造车要好,网络写手与蒲公所写者都是个鬼,然蒲公写鬼写妖高人一等。令人叹息的是,网络写手名利可即时兑现,而当年蒲公“如是寒暑二十余年,此书方告成”。

    此书为《聊斋志异》,笔法超绝,极具经典品质。书写出来,却没有出版社正眼瞧,书商素来鼻子灵,能寻到各种畅销书的气味,此次也失灵了。蒲公的书稿在各大出版社与小书商处跑路子、转圈子,最后丢入纸篓子。《聊斋志异》转了三五十年都不曾转出门路来。

    不过,也有识货的,文坛首席王渔洋很有眼光,别人看不出《聊斋志异》是好书,王渔洋瞄一眼,便晓得此书的作者是人才,可领风骚数百年。王渔洋想买断这本书的版权,即付你稿费,不具署名权。王渔洋诚意三顾茅庐,“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既而渔洋欲以三千金售其稿代刊之”,然蒲公失意不失志,“执不可”。因此书没有出成。“蒲留仙《聊斋志异》脱稿后,百年无人任剞劂。”蒲公性朴厚,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

    好书在民间。《聊斋志异》花费蒲公二十年,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最先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传播。蒲公好友唐梦赉与济南朱氏读其书,知其价值,都是穷朋友筹不起书号费,便买来几本信纸,向蒲公借来原稿,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页一页,一卷一卷,手抄,终使得这本书传播开来。手抄之手抄者,不知凡几,“人竟传写,远迩借求。”

    这惊动了书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莱阳人赵杲投资,买来了手抄本,排版刊刻,顿时成为畅销书,卖得火扯火。几乎同时,南方人王令君也被这本民间手抄本所吸引,马上投资出版,结果卖书卖得脚起泡。一时间洛阳纸贵,各地书商,正版盗版,一版十版,一纸风行,风行天下。据统计,其时刊刻《聊斋志异》有三十多种版本,“蒲氏松龄《聊斋志异》,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

    蒲公书稿终变书籍,离其过世已半个世纪。此书于作者生前不受时人见,死后半世纪,却广受后人宠。书有何质?从来佳茗似佳人,多红颜薄命,佳人如花,好书如根。“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好书好稿藏诸名山,如根到九泉,未足为外人知。世易时移,根发芽,长枝,生叶,开花,叶茂枝繁,繁花似锦。锦绣华章,不容于时,不宜于时,不识于时,不盛于时,未必不容于史,不宜于史,不识于史,不盛传于史。

    好文章好作品,不同于一时花;书与花相比,或有异质焉,其异质是一坛醇酒,经得起时间的发酵。《聊斋志异》其异处,非仅志异,亦有异质,即读者时不赏,异代有知音。清初王船山先生著作等身高,思想齐天日,时人识不得。其著作藏在自家樟木箱子里,湘人邓显鹤翻读,如读天籁,便介绍与乡党曾国藩等人,出资翻刻,梓行天下。船山学说顿成学界岳麓山峰,耸天地间。此时节,王公过世已二百来年。

    好书如酒,好好酿,时人不懂得异代有芬芳;好书如根,深深扎,此刻不开花盛开自有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