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视 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 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文明的视角
回 声 壁
赵无极大型作品将亮相佳士得香港春拍
个 展 秀
个 展 秀
个 展 秀
个 展 秀
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一期在京召开
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一期在京召开
2019中国青年策展人奖聚焦“社交智能”
“艺术之桥”再次亮相伦敦书展
山西静乐剪纸互动教育巡展亮相北京
国防工业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结业
女画家邀请展展现中国精神
艺术家申树斌作品亮相东京艺博会




 中国文化报 >  2019-03-3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 声 壁

    ■很多人对董其昌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他当作南宗之祖,其实关键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一个文心的问题。从学术上讲,我认为董其昌的学术是代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方向的。他要做集大成者,也是有这个可能的。笔墨是一个主要的形式语言,而且他描写的一定是平淡天真这方面的,董其昌是反对细致刻画的——他认为这个要折寿,而且他要自由挥洒的。所以他要排斥它。作为我们来说,还是要继承传统。画中国画一定要有史学的概念,没有这个一定不行。我认为中国画的创作不在于外,而是在于内。你要对中国画有所理解,不断学古人,临鉴古人,加上不断提炼品格。这样的话,自己才会有进步。

    ——萧海春说“理解董其昌,关键是一个文心的问题”

    【董其昌又火了一阵,但那不是关键。】

    ■当代艺术一个普遍存在而令人诟病的特征是,经过诗意化精心包装下的似是而非的哲学化、禅学化的神秘主义倾向。这种神秘主义倾向往往带有很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甚至普世焦虑情结。问题是,这些情结在多数情况下就是作品的目的本身。环境问题、身份矛盾、文化冲突或宗教反思,一直是最好的跨国界标签和最有效的共情策略,虽然在大多数时候所谓的共情只不过是由技巧娴熟的艺术家和一本正经的“在场”观众之间被这些概念和无数图像传播所不断虚构和强化的模糊情绪罢了……为了强化这种情绪共同体,当代艺术有一种强烈的装置化和影像化趋势,以充分营造现场气氛和观看者的“在场感”,调动和培养观众的所有感官,帮助、诱导其尽快进入到创作者所预设的情境之中。

    ——邢千里说当代艺术有一种“一厢情愿的‘在场’”

    【让你看不懂,又怕你看不懂。】

    ■打开百度搜索一下可以发现与首届相关的结果约为2800万个,其中,与书画有关的就有近120万个,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40多年过去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书画界还热衷于“首届”,那就是一种肤浅、不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成长起来,应该深刻起来,我们更应该在活动的内容、思想、批评体系上创新、提高和构建,而不能老在题目上做文章……要想在书画艺术上取得真正的发展,一定要跳出首届现象,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在高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成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评判体系。否则,我们的书画艺术界永远在散漫的状态下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核心,这也很难出现书画艺术高峰。

    ——衡正安撰文说“书画界热衷‘首届’是一种肤浅的表现”

    【“首届”太多,或许是因为大多只办了一届。】

    毕玺 点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